-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秦骥
“代表们有了专业‘练武场’,大家履职的积极性更高了。”近日,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委主任杨战英兴奋地说。
2022年11月17日,商洛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制约全市“三农”工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遴选出14位具有较强农业农村专业知识、从事有关行业的人大代表,5位“三农”方面的专家,以及2位民情观察员,组建了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专业代表联络站,为商洛市农业农村领域的人大代表提供更专业的履职平台。
最近这段时间,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专业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将目光聚焦在了商洛市的市树、市花上。“核桃是市树、连翘是市花。对此,干部群众知晓率还不高,下一步准备怎么宣传?”“核桃、连翘作为全市农业农村的龙头产业,个别地方基地建设水平还不高,科学管理水平不高,请问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打算?”6月28日,在商洛市人大代表集中约见市级国家机关负责人的会议上,佘丹萍、彭晓邦、张英等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专业代表联络站进站代表向相关政府部门发问,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当场回复并作了解答。
“通过专业代表联络站这个平台,我们能更直接地与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沟通、点对点解难,能加速解决很多问题。”佘丹萍说。
相较于其他代表联络站,专业代表联络站会结合各专业实际,聚集各领域人大代表力量,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实地调研考察,学习研究各自领域内相关政策法规,向“下”提出处理意见,向“上”形成代表议案建议和专题调研报告,让业内专家也能借此平台转化科研成果。现如今,专业代表联络站已成为助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油站”、乡村振兴战场的“生力军”。
在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专业代表联络站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代表、专家围坐一堂,座谈交流,围绕农业农村相关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办法。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大家讨论的议题很多都跟我的工作内容相关,提出的意见建议也为我提供了不少好思路。”彭晓邦说。
彭晓邦一直从事核桃树和林下中药材相结合的立体种植生态研究。“这个平台让大家有更多机会把自己的研究和一线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更好转化科研成果。”依托专业代表联络站开展专业活动,彭晓邦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创新,截至目前,除了2个市级专业代表联络站,商洛市7县(区)还先后成立财政、经济、文卫、法治、农业产业等方面相关的16个县级专业代表联络站,为人大代表打造了一批“专业性”“升级版”履职为民服务平台。问民情、促发展、解民忧、聚智慧……一系列履职活动的开展,展现了平台“搭”起来、代表“忙”起来的履职新状态。
“2023年2月,在商洛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我们专业代表联络站进站代表还牵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商洛市秦岭山水乡村建设议案》。议案提出之后,代表和专家们再次讨论,之后又走进基层开展调研。目前,这个议案已经成为2023年的1号议案交由商洛市政府进行办理。”杨战英说。
成立半年多来,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专业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专业代表的专长,围绕商洛市发展战略,锚定乡村振兴需求,从科学技术推广到农产品品种迭代升级,从立体生态农业建设到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将代表履职工作和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专业代表有了活动阵地,履职更精准、措施更专业、效能更突出。”杨战英表示,专业代表联络站将持续对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贡献智慧,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让专业代表的“智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专业人才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