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李欣泽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提出,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修复指通过人为干预,对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以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陕西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151个,完成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169个退出矿业权矿山恢复治理,实施9个省级山水项目,稳步推进9个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通过实践,陕西生态安全隐患减少了,生态系统质量改善了,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了,生态“颜值”持续提升。
同样也要看到,目前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仍存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局地水土流失较严重、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等生态问题。必须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更多实效。
生态保护修复要因地制宜。各地生态情况不同,需要修复的生态类型也不尽相同,因地制宜才能找到适合路径。以矿山修复为例,合阳县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等有机结合,探索出“生态修复+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治理模式;西乡县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复垦耕地,既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耕地面积、恢复了土地资源;地处黄土高原的国能三道沟煤矿着力打造“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生空间治理示范工程,在采空塌陷区打造“万亩坡改梯、十万亩生态林”工程……这些探索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也启示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生态保护修复要系统、科学推进。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耦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角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展一体化生态修复规划。《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印发,明确了全省构建“两屏三带多级廊道,六区六策十三项目”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不仅在生态空间修复方面提出提升巴山水源涵养能力、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等5条策略,还分别针对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各提出若干条修复策略,形成了有体系的21条修复策略,逐步向“深绿秦巴、浅绿高原、生态黄河、宜居家园、锦绣陕西”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