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6月7日,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荞麦岭·和美乡村示范园区的千亩荞麦花海绵延起伏。
本报记者 田若楠文/图
绵延起伏的荞麦花海与逶迤挺拔的秦岭山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6月7日,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荞麦岭·和美乡村示范园区,千亩荞麦花在微风的轻拂下摇曳生姿,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蓝田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构建荞麦全产业链,按照“党建引领、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的思路,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和美乡村。
A 土地焕发新活力
今年,蓝田县采取统一供种、统一配肥、统一播种、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标准,集中连片打造1000余亩荞麦花海,实现荞麦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饸饹是陕西著名小吃。为构建荞麦全产业链,蓝田县从202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鼓励群众种植荞麦。在政策的推动下,今年,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打造出荞麦岭·和美乡村示范园区,种植荞麦1000余亩。
“今年,我们把农户分散的土地统一收回村集体,整合财政扶持奖补资金,通过荒坡治理、低产田改造等方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小田并大田、荒坡变良田。”九间房镇镇长宋小波说,“同时,我们采取统一供种、统一配肥、统一播种、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标准,集中连片打造1000余亩荞麦花海,实现荞麦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B 挖掘农产品价值
蓝田县大力挖掘荞麦品牌价值,打造蓝田饸饹区域公共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让荞麦文化IP发挥最大效益
种出了好荞麦,如何提升其附加值,释放品牌效益?为此,蓝田县大力挖掘荞麦品牌价值,打造蓝田饸饹区域公共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同时,为延长荞麦产业链,蓝田县成立荞麦加工企业5家,开发了荞麦酒、荞麦醋、荞麦茶、荞面饸饹、荞麦皮枕头、荞麦手抓饼等8大类26种“荞”字号系列产品,实现卖荞麦向卖荞麦衍生制成品的升级。
为不断拓展荞麦产品价值链,蓝田县依托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发展电商经济,让“小农户”连上“大市场”。2022年,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3.88亿元,其中,荞麦手抓饼年交易额1.2亿元,实现了产品增值、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为了让荞麦文化IP发挥最大效益,峪口村以荞麦花海为依托,配套建设荞酒馆、荞宴馆、荞咖馆、荞麦故事馆、蓝·美术馆和游客服务中心、蓝田厨房美食街“五馆一中心一街区”,将村子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C 农旅融合创收益
蓝田县创新景区运营模式,采取领军企业运营、主理人经营、社会资本参与、群众入股或自营的管理运营模式,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互惠共赢。预计今年蓝田县将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00万元
近年来,蓝田县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要素齐全、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既有“流量”又有“留念”。
蓝田县引入18家地方餐饮名店打造美食街;将农房改造成民宿、客房;举办荞麦岭艺术节、峪口时光音乐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预计今年蓝田县将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00万元。
建好了项目,经营是关键。蓝田县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服务体系,应对景区日常运营和节假日巨大的客流量。
“我们与西旅城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让专业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策划、设计、建设、运营,为项目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社会资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了现代化经营模式、培育了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蓝田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蓝田县创新景区运营模式,采取领军企业运营、主理人经营、社会资本参与、群众入股或自营的管理运营模式,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互惠共赢。同时,该县完善利益分配,成立村级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与西旅城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资产运营合作协议,实现村企联建、利益联动。
今年“五一”期间,九间房镇实现综合收入7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收益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