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卫生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9日
“失而复得”的手臂
——世界首例前臂“寄养+全形组合回植重建”手术的背后

医生团队为张先生设计手术方案。 本报记者 郭诗梦摄

本报记者 郭诗梦 张家祯

“谢谢医生!让我本要被截掉的手臂‘失而复得’。”4月11日,在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的病房里,患者张先生激动地说。

2月14日,张先生在工作中发生意外,右前臂被搅拌机完全绞断,断臂中段大部分的骨骼、软组织缺失,皮肤、肌肉、血管、神经严重损坏,被紧急送往西京医院。“当时觉得自己的手臂保不住了,肯定要截肢,我感到非常绝望。”张先生回忆。

据了解,断肢的黄金处理时间是6小时至8小时,时间越久断肢越容易坏死。彼时,距离张先生受伤已经过去7.5小时。如果贸然对断肢施行再植手术,术中一旦出现感染坏死的情况就只能截肢。就算手术顺利完成,也可能造成术后肢体过度短缩,导致手臂和手的功能不健全。作为家里主要的劳动力,张先生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能否在保肢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手功能?

经过综合研判,西京医院丛锐教授带领手外科团队创新提出“寄养+全形组合回植重建”保肢手术方案。该方案提出,医生团队先将患者离断的右手“寄养”在其左侧小腿上,待寄养肢体成活、创面组织分界清晰、患者全身情况恢复良好后,再将断臂移植回原位。同时,在患者身上其他地方提取部分骨骼、神经、肌腱、血管用于断臂重建,确保张先生术后的右手臂长度与健康的左手臂长度最大程度接近。

考虑到患者的术后恢复周期,西京医院团队将患者安排至融合帮带的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进行手术、接受康复训练。2月15日凌晨,丛锐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寄养手术,将断肢用支架固定于患者左小腿内侧进行“寄养”。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寄养”的手肢体完全成活,残端创面清晰、无污染,患者身体状况已完全满足后期手术的条件。

3月16日早上9时,西京医院骨科手外科团队联合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手外科团队经过术前全过程推演和充分准备,对患者开展回植重建手术。

手术过程环环相扣,两家医院4个小组医生接力上阵。受区清创,寄养手解剖分离,寄养手再植(包括骨支架重建、肌腱修复、21处动静脉血管吻合、2根神经修复),游离皮瓣组合覆盖创面……专家们在显微镜下有条不紊地穿针走线。12个小时后,张先生的右手顺利“回归”,手术取得成功。

丛锐介绍,以往的回植手术一直是切除坏损部位再回植,外形上明显会短一截,且缩短的手臂也常常致使手功能缺损。此次手术实现前臂中段长达7厘米的骨骼、神经、血管、皮肤等组织的重建再造,突破双臂等长、功能恢复等技术难题。这次手术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细的过程,手术设计必须完美,术中必须刀刀精确。医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血管损伤、栓塞,导致手术失败。据悉,这次的前臂“寄养+全形组合回植重建”手术,是世界首例。

“现在,患者的右手手臂已经可以做前臂旋转,神经和肌肉功能也逐步恢复,预计再过1个月就能恢复简单的手部抓握功能。”丛锐说。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