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政治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9日
为振兴产业,三原县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以乡风评议为抓手、优质农村金融供给为动力,创造性探索出“五户联保”信贷新模式
信用变资金 发展有保障

4月13日,柴家窑村村民在办理“五户联保”信贷。 本报记者 秦骥摄

本报记者 秦骥 通讯员 李佳

“王书记,我想扩大现有的苗木种植规模,资金有点欠缺,想用‘五户联保’贷个款。”4月13日,三原县陵前镇柴家窑村苗木种植户姚润一大早就拿着“五户联保”信贷申请表到村委会办理手续。柴家窑村党支部书记王卫拿着申请表认真审核后,向姚润找来的联保人说明了“五户联保”信贷的责任和风险情况。联保人没有异议,王卫按照流程为姚润办好了贷款手续。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为振兴产业,三原县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以乡风评议为抓手、优质农村金融供给为动力,创造性探索出“五户联保”信贷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难题。

柴家窑村是咸阳市首个信用村。柴家窑村党支部把村民的信用变为资产,为村里的创业者搭建无息贷款平台。“五户联保”信贷由村民根据个人信用值自行抱团组建,不需要个人进行担保和抵押,凭借信用就可获得贷款。当有一户逾期不还,其余户承担连带还贷责任。同时,柴家窑村党支部成立“五户联保”小组,负责资金审核发放和安全回收,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产生了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018年以来,我们探索实行村民‘五户联保’信贷,如果发展产业没钱,群众就可以找支部。目前,银行已累计为300多户村民发放资金3800多万元,主要用于粉条加工、苗木经营、苗木种植、生猪养殖、服装加工等产业发展。”王卫说,“不论贫富、不论年龄,只要信用够,都能申请‘五户联保’信贷。”

“五户联保”信贷在柴家窑村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引得其他村纷纷“取经”。

2022年6月,新邵村党支部书记屈小宏带头参与“五户联保”信贷,通过个人信用值贷款60万元投入陕西三原鸿源苹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各大超市提供水果配送,年用工1000人次,年营业额达90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在屈小宏的鼓励下,新邵村果农张俊通过“五户联保”信贷申请到20万元贷款,用来扩大农业投资,加强苹果销售。如今,张俊的苹果已销售到河南、湖北等地。

“五户联保”信贷,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曹师村脱贫户蒲建军通过“五户联保”信贷贷款8万元进行奶山羊养殖。目前,养殖规模已扩至40头。

长坳村村民屈刚经营农业合作社,通过“五户联保”信贷贷款100万元,将养鸡数量增加至10万只。

口外村电焊工曹伟,想自己“带团队”。通过“五户联保”信贷贷来10万元,购买设备、雇佣工人。如今,他的电焊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团队”。“现在,我们电焊队成员已有数十人,每年收入在几十万元。好多地方的养鸡场,都是我们负责搭建的。”曹伟自豪地说。

以信为金,促进乡风文明。自“五户联保”信贷模式实行以来,村民们逐渐看到诚实守信带来的“甜头”。

“信用村建设之前,村民或者合作社向银行申请贷款要找人担保或者提供抵押物,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能办下来。现在,信用户只需要找村上五户信用合格的群众进行担保,审核通过,即可放款,而且不需要抵押。这不仅能促进村民增收,还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陵前镇党委书记滑向军说。

村民要想争取发展资金,必须搞好群众关系。三原县通过镇、村、组三级乡风文明促进会,倡导诚信无价的文明新风,引导群众树立诚信意识,形成互相支持、恪守信用、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人人守信,人人用信”的良好氛围在渭北大地上蔚然成风。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