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4日

让非遗文化更“活”更“新”

武丹

继去年《只此青绿》之后,今年春晚舞蹈节目《碇步桥》又在各媒体平台上“火”了起来。《碇步桥》的创作灵感来自浙江省泰顺县仕水村的碇步石桥,碇步石桥营造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跨界、融合,《碇步桥》用诗意典雅的艺术之美,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这一珍贵的传统建造技艺,为非遗活态传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近年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非遗保护相关政策,坚持活态传承理念,推动非遗走进学校、走进景区,“非遗+文创”“非遗+产业”持续“破圈”,非遗文化正在重新焕发魅力。

做好活态传承,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了让非遗能够释放出更大文化价值,我们需下更多功夫,让非遗传承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要继续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传承人和传承保护单位扶持,激发非遗传承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主动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非遗传承人队伍普遍年龄老化,缺乏年轻力量。要利用好“进校园”活动,在有意愿的大学生群体中为合适的项目寻找“接班人”,让新时代的新力量在高科技应用、多学科融合等方面为非遗技艺、曲艺等增添新的活力。其次,要鼓励传承人积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突破固有思维,“跳”出非遗做传承。交流、共享和融合是所有优秀文化的共性,做好活态传承不能局限于非遗文化本身的形式、形态和领域,加强文化艺术类目间的交流,在碰撞中寻找“小切口”“契合点”,会让非遗文化获得更多载体、更多舞台,吸引更多关注。再次,要继续加大力度寻找、培养、孵化具体项目,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长期性、系统性发展,为非遗项目产业化找到更多可能性。

做好活态传承,才能更好创新,进而使非遗文化历久弥新。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化活态传承方式,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非遗文化更“活”更“新”。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