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4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

赵晓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高校作为人才智力资源的聚集地、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应秉持服务社会宗旨,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与需要,不断推进工作创新,以新的理念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独特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提高政治站位 发挥高校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牵系民生事业、擘画发展蓝图,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内生动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国脱贫攻坚已取得了胜利,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今后就是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解决好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作为长期任务。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厚植为民情怀,汲取群众智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校地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加强对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目前,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措施和长效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需要高校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及时阐明相关理论问题,发挥智囊团队作用,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相对贫困监测系统。依托高校相关学科和技术优势,建立相对贫困监测数据库,通过对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脱贫地区的大数据分析,准确反映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状况,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三是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建设一批一流专业,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平台,建设一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聚焦重点难点 提供可行方案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要求更高、对象范围更广、动态性更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迎头赶上,需要深入思考、切实行动,充分发挥高校参与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的智库作用,聚焦重点难点,提供可行方案。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需要普及大量先进文化和技术、更需要各类人才的持续培养和输入。高校应积极主动制定乡村振兴与创新研究计划、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和高校乡村振兴下乡服务计划等,进而推动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协助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帮助地方开发自身优势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努力探索出符合地方实际、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新动能的农村产业升级策略。二是发挥高校科技力量,加强技术支持服务,优化生产工艺,提升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关键作用,打造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享受长期稳定的增值收益。

充分挖掘资源 整合各方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高校应坚守使命、强化担当。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对帮扶力量和帮扶精准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要充分挖掘资源,整合校内外力量,突破固有组织模式,提升乡村振兴创新服务水平。一是采用“学校+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对接模式,细化帮扶任务,提高师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精准性,汇聚以校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聚集更广泛的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资源,形成更强大全面的帮扶团队,提升高校帮扶质量,补齐地方发展短板。二是多元模式聚合。在脱贫攻坚中我们探索出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多种有效路径,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有机整体,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突破单一模式的“孤军奋战”,注重发挥“团队作战”的协同效应。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推进帮扶模式的相互融合,依托高校优势形成“教育+”“产业+”等综合模式,深度激发乡村发展动力。三是高校带动社会力量。高校在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不仅要整合自身力量,还要发挥“领头羊”作用,当好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思想引领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