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教育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1日
西工大学子 与祖国和声共振

6月3日晚,西北工业大学大型原创扶贫主题音乐剧《融水谣》在西安上演。《融水谣》展示出广大扶贫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境界和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人民情怀。

本报记者 吕扬文/图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西北工业大学在官网和官微上特别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把校史学习和党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西工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生动鲜活的校史展,催人奋进的发展史,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前辈们的无私奉献和伟大信仰。

红船精神永流传

在西北工业大学红色书屋,一艘古朴庄重、栩栩如生的“南湖红船”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这艘小船船身长55厘米、宽9.5厘米,采用3D打印与激光雕刻技术手工制作而成。伴随着西北工业大学青年宣讲团成员仇茂盛的生动讲解,在场的同学们仿佛来到嘉兴南湖湖畔,回到1921年的那一天……

1921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会议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西工大同学们被“红船精神”深深震撼,萌发了运用自己特长制作一艘红船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工程实践训练中心老师们的大力支持。

“我们向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恰逢建党百年,我们希望学生们借此机会既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又将‘红船精神’入脑入心。”6月14日,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党总支书记傅莉说。

经过中心几位老师的多方论证、方案调研,寇凡老师带着大四学生杨明辉和同学们根据影像资料考证细节,建模等比例还原船体。设计工作完成后,他们又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船底框架,随后进行了铺设甲板、覆盖表皮、搭建船体支撑柱等十多道工序。为还原内饰布置,他们还将内饰窗帘、板凳、桌椅等手工加工并进行喷漆处理。

“当我们在组装红船内饰的时候,十三名代表围坐桌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而我也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的道理。”杨明辉同学说。

模型制作完成后,杨明辉和同学们将这艘船送给了学校青年宣讲团。希望借助这艘小船,宣讲团成员能够让更多青年在鲜活的实物中重温党的历史,体验革命情怀。

红船模型虽小,将其捧在手中的仇茂盛却感到千钧之重。一艘小小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担当,承载着共产党人的赤诚初心。“‘红船精神’深深影响了作为青年的我。”仇茂盛在搜寻史料过程中深受感动,不断打磨讲稿、反复试讲,确保宣讲能够感染到更多的青年朋友。

团委副书记马婷婷表示:“通过将同学们亲手制作的红船融入宣讲中,我们希望能够让青年学子身临其境般感受党的历史、体会共产党成立的艰辛历程,引领身边的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

青春心向党,“做红船”“讲红船”“学‘红船精神’”,西工大青年学子体悟百年奋斗党史内涵,与祖国和声共振。西工大青年宣讲团将围绕百年党史进行12个主题的微宣讲,同学们也将继续制作相应的主题模型。

校史馆内感悟“西迁精神”

步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校史馆,脚下一串串代表特殊年代的时间数字,如时光隧道一般吸引着人们的脚步去探究……

1955年,按照中央部署和西部国防建设需求,南京两所航空学校要迁出一所到西安,与当地的航空工业基地建设相适应。位于南京紫金山下的华东航空学院师生义无反顾地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西迁,来到西安。

当时华航搬迁时,教职员工全部迁往西安,5000多名教职员工和家属只有一个目标——为了国家航空事业,到西安去。

华航西迁后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10月,国务院决定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在西安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三脉汇聚古城西安,造就了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学科群为特色的一代名校,开启了西部大地上崭新的发展篇章。

时光无语,前行有痕。西北工业大学的诞生、沿袭、变迁与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西迁,使高校与航空航天工业在西部实现了配套,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尖端人才。

校史馆内,序厅、追根溯源、雄鹰展翅、翱翔腾飞和春华秋实5个展厅,除了常规文字、图片、实物展陈外,还借助雕塑、模型、场景还原以及投影、触屏、电子留言、红外感应等声光影多种科技元素,将西工大脉源三支的历史娓娓道来,把翱翔腾飞的成就一一呈现。

古老的铜钟、泛黄的书本和纪念册、老式的自行车……岁月流转,这些距离人们遥远的展品仿佛跨越时空,从记忆中去,又从记忆中来,一幕幕展现在师生眼前,讲述着西工大一路走来教育救国、航空报国、科技强国的辉煌成就,体现了西工大人的家国情怀,诠释着学校的育人初心和教育使命。

“校史馆于我来说,是一个庄严与激奋交织的所在。走入展厅,仿佛从战火纷飞到和平繁荣一路前行。珍贵的黑白旧照背后是时代难以磨灭的光辉与色彩,展板上简短的文字浓缩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细细端详每一件展品,体味先辈们的砥砺奉献,信仰与精神就在此时悄然地完成了传承,让我获得向前奋进的力量。”别梦绮同学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观校史馆的感受。

红色藏品传承爱国情怀

在校史馆众多文物藏品中,我国第一台机载火控计算机被称为镇馆之宝。

这台机载火控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西北工业大学康继昌教授。

20世纪50年代,康继昌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数字计算机的巨大潜能,创新性地将数字计算机用于机载火控系统。1958年10月,中央正式批准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试制“东风-113”(国防建设重点科研项目)。康继昌受命担任“东风-113”机载计算机研制组组长,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成功研制了该机的原理样机。

1970年7月,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原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整建制并入到西北工业大学,康继昌也随着来到西北工业大学,研制工作继续进行,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2018年,这一成果被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为“中国计算机一类历史记忆”。

以康继昌教授为首的西工大机载计算机团队,对科学的探索从未停止。为了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为国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1981年,团队负责人康继昌教授高瞻远瞩,克服困难和阻力,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和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机载计算机团队不辱使命,用多个新中国第一奠定了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极大促进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在做好科研和学科发展的同时,康继昌教授提出教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前沿技术研究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使西工大计算机系后来居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获得全国首批硕士点、西部地区第一个博士点。西工大计算机学科成为西部地区的“领头羊”。

“在这里能够了解学校脉源三支的历史沿革,认识一大批优秀的教授和院士,目睹学校建校以来创造的多个中国第一,见证学校在20世纪如何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参观之后,我们会感到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些,西工大的昨日如此辉煌,今日蒸蒸日上,为了明日的更大更强,我们必须更加努力!”不少同学参观后都有这样的感受。

春风化雨传文明,润物无声育新人。西工大校史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研学活动58批次,共13242人次,成为新生第一课堂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