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6日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汪曼莉

5月22日,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逝世,举国哀悼。

始终“耕作”在田间地头,终生坚持“下田”搞研究,袁隆平一生以稻秆为笔,用毕生的奉献与执着,有力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当追随袁老的志向,传承袁老的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书写精彩人生。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须立公心有仁心守民心。什么是公心?袁隆平说:“我的宗旨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此为公心。什么是仁心?袁隆平说:“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此为仁心。什么是民心?袁隆平说:“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朴素的话语,映照出袁隆平一生全身心投入、孜孜以求的初心和坚守。生命不息,追梦不止。我们当立公心有仁心守民心,涵养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怀,有担当,肯实干,脚踏实地,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事创业、科技创新和个人奋斗的起点和落脚点。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须有躬耕田野的探索创新精神。创新永无止境。如何持续创新?袁隆平有回答:“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曾为了找一棵雄性不育株,他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里一株一株翻阅,14天内翻遍14万稻株,花两年时间找到6株。90多岁,在其住宅旁的一块试验田,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那天,他依然在衡阳12亩试验田现场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永不言弃的执着和追寻,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持续探索和创新,这是袁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知“书本和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必须到实地调查研究,从广袤的基层大地获取真知,积极作为。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须融身时代大局,勇于回答时代课题。1961年到1975年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正值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时期。靠着杂交水稻平均每亩多产100公斤的产量,中国不再惧怕饥饿。1996年我国启动超级稻计划,袁隆平为牵头人,进展迅速。其时,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速,粮食问题愈发重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融身时代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肩负起历史责任,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