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31日
成长中的温暖与感动
——读李燕儿童小说《架花》

吴宏博

架花是曾经盛行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的一种传统民间刺绣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是三秦大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所以从书名也就能够感知,这是一本和传统工艺、文化传承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我要说的是,《架花》绝不是简单地写民间传统工艺,它是借架花这门民间工艺产生故事核,并以此生发出更多更广阔的故事内涵,我更愿意把这些内涵概括为几个“情”。

第一个“情”就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架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姬素素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她的父母在广州打工,她也随父母在广州上学,但因为父亲在工地上受了伤,全家无奈迁到城固这座小城。在这里,姬素素虽受到新老师的赏识,但也有被新同学张果儿捉弄、被莫莉欺负和被其他同学孤立的苦恼。庆幸的是,她遇到了同住一条巷子的胡大婶,见识了胡大婶精妙绝伦的架花手艺。

有了胡大婶的引导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善良又懂事的姬素素最终适应了新环境,而且还用自己的善良打动和改变了曾经对她抱有成见的张果儿、莫莉以及更多的同学。作为故事的核心道具,架花在书中被作者多次提到,但李燕笔下的架花,绝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描写,包括架花的用料选择、针法特点、古法印染、图案寓意等,她都描写得细腻周到。若不是做过扎实的功课,作者绝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若不是一个对架花情有独钟的人,也绝无可能为它在书中的完美呈现下这么大的气力。所以,这里面有着作者对架花这门技艺的传承之情。

第二个“情”就是作者在故事叙述中表达出的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亲情。比如,姬素素的妈妈一直保存着十几年前婆婆送给她和素素爸爸的结婚贺礼——那个早已褪色发旧的架花包袱皮。一个架花做的包袱皮,即便破旧了也不舍得扔,这里面其实就是和谐的婆媳之情。作者多次描写了素素妈妈给看店的爸爸送饭的温馨画面,也描写了素素爸爸虽然受了工伤不能为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他却从未自怨自艾、沉沦,而是给女儿起到了正直乐观的表率作用,妈妈对于家庭的困厄也从未有过哀愁抱怨的话语,作者在文字里一直都让他们以阳光、乐观、恩爱示人。这些小细节,或许就是作者理想中一个家庭该有的美好样子。当然,其他诸如姬素素和弟弟的感情,爸爸妈妈对于一双儿女的疼爱之情,书中都有很多不经意的体现,这些不经意或不为读者所留心的描写,正是作者用心藏在书中的一个宝藏——亲情的可贵。

第三个“情”就是浓浓的师徒情。在传统文化里,拜师学艺是一件非常严肃和讲究的事情。《架花》中,不管是架花老艺人还是剪纸传承人的身上,都有着对于师徒情分的珍惜和对于师傅传授技艺的终生感恩的描写。作者甚至还用大篇幅描写了一场拜师礼——姬素素和张果儿分别拜架花和剪纸艺人为师的场面。我想,这里面或许包含着作者很多的写作考量和价值传承。文以载道,好的小说,不能仅仅满足于讲一个好的故事,作者还应该给文字里装一些道理、放一些精神进去。这一点,《架花》做到了,而且做得也很巧妙,水到渠成地让读者有所悟、有所感。

《架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的乡土情结。故乡,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我们终其一生都走不出对故乡一草一木的记忆和惦念,这是一种特别的情感。

据我所知,作者李燕出生在西安,年幼时举家迁徙到了汉中。她在这里成长、工作,自然对秦岭之南的这座山水之城感情深厚。

所以,在《架花》里,李燕恨不得把自己所熟知并热爱的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美好全都呈现给读者。比如,小说中除架花外,还提到了张骞的相关历史文化,说到了热米皮、风干鸡、甜橘、薄皮核桃等地方特产和风味小吃。

有评论家说,作家要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所谓根据地,其实就是让作家笔下的故事和材料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这个根据地,可能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也可能是精神学意义上的。自然而然,很多作家就把故乡和儿时记忆作为了这个根据地。《架花》里,李燕就把汉中和自己在这里的儿时记忆作为了自己的精神扎根之处,在书中描写了多个已经几近被人遗忘的传统习俗或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本能帮助成年人找回童年、找回记忆、找回美好的书。

所以,李燕看似在写架花,其实是在写自己对于生活中纯真美好的发现,并期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把这份独特的发现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