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陕西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艾永华
6月6日上午,顺义村风和日丽。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沉甸甸的麦穗将麦秆压弯了腰。张胜吉轻轻撩起一串麦穗,细细端详麦粒的成熟度,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令他十分高兴,他说:“再过四五天就可以收割了,看麦子的长势,今年的小麦产量要比去年高。”
播种、灌溉、喷防……张胜吉整天“泡”在麦田里,把自己经营的2600多亩集中连片的麦田按时按点管护得井井有条。
张胜吉是富平县流曲镇顺义村村民,十三四岁就学会了扶犁耕地,高中毕业后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
“18岁那年,刚好赶上包产到户。我和亲戚朋友凑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为村民耕地、碾场,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张胜吉说。有了一定的积蓄后,随着政策放活,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流转土地种粮食。2014年,他一次性流转土地700亩,此后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共流转顺义村和邻近4个村的土地2600余亩,并成立富平县吉顺祥家庭农场和富平县丰康农机专业合作社。
张胜吉首先把流转土地的灌溉渠道进行全面修复,引进美国天宝激光平地机、德国雷肯联合整地机、意大利马斯奇奥深松机等世界一流的农耕机械,对所有土地进行高标准整理,并添置最先进的植保设备。巨大的投入令村民不可思议。但他坚持认为:“只有建设高标准农田,才会生长出最好的庄稼。”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张胜吉一个人背着干粮到山东、黑龙江、新疆等地考察学习,刻苦钻研小麦、玉米种植知识,在不断摸索实践中成为自学成才的“高级农艺师”。“唯有依靠科技支撑,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产量。”张胜吉把所有精力都用在麦田上,“万物皆有情,特别是土地,我不负地,地定不负我。”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科学种植,张胜吉经营的土地连年获得大丰收。2019年,小麦、玉米平均亩产高出普通种植作物100公斤。2016年,他和杨凌伟隆种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伟隆种业公司提供小麦原种。他生产的小麦全部被该公司收购,作为良种推广到全省及周边省份播种。
像张胜吉一样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省有近2万个,他们是全省粮食生产的生力军。
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按照“强基础、提产能、保供给”方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藏”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聚焦“农田、农机、农业环境”,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农业基础项目。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