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01日
强化制度供给,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孙早 刘航

民营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民营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尤其是在“十四五”时期,陕西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陕西已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构建起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也探索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进路。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陕西应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10余年来陕西高教科技优势不断释放,地方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效凸显,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举措有力,给民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应用转化重大创新成果带来新机遇、新空间。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陕西面对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提升秦创原能级的重大任务,要加快创新要素聚合,支持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推动“四链”融合,民营企业亟待在填充引领升级“产业版图”的过程中,促进“产业地图”与“创新地图”精准对接,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重在聚焦重点产业链。陕西要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强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供给,着力疏通制度堵点,释放制度红利。

弘扬企业家精神

鼓励引导企业拓宽科技创新渠道

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宜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下,能够成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的重要策源地。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对应着更强的不确定性,这对企业家把握技术机会、找准创新分工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企业家精神为引领,以强有力的制度供给,引导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一是激发企业家进取精神,构筑科技创新容错空间。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提升企业家对全球科技前沿和国家科技战略的信息获取能力,设立针对企业家的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特定支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一定贷款补偿或收益风险对冲,推广人才创新创业综合保险等险种,支持开发多种形式和组合的科技保险,兜牢企业研发失败恢复期的保障网。二是打造技术信息供给源,创立技术预见专员制度。依托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科技大数据平台和“技术雷达”监测体系,实时追踪全球重点领域技术突破,智能化匹配到陕西优势经营主体及新质生产力要素,提高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技术预见能力。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校企联合实验室。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框架,以西部科技创新港为示范,探索民营企业牵头主导建设产教融合平台的新路径新机制,支持民营企业联合一流大学设立海外研究院和研发基地,促使多方力量从事联合技术攻关,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技术并购,拓宽科技创新渠道。

深化“三项改革”

支持民营企业嵌入创新价值链

陕西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以来,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走向市场,2024年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居全国前列。未来,要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突破民营企业主要在后端产业化承接环节发挥作用的局限,推动民营企业向创新价值链上中游布局,提升民营企业在全链条上的参与度,促进其与多元创新主体实现资源对接、深度耦合,让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一是深化成果权属改革,疏通成果向民营企业授让直达通道。推行专利权益的“阶梯式分配”模式,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覆盖面,明确研发团队可自行向民营企业授权使用的成果类型,探索针对技术需求匹配度较高的民营企业的优先授让机制,增进民营企业承接重大平台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的实效,落实支持专利产权和使用权证券化的配套政策。二是构建完善科技成果和创新要素市场化流动体系。推动西安科技大市场能级提升,大力推广技术需求智能匹配系统,提高匹配成功率,尽可能涵盖更多的民营企业需求,落实技术交易增值税减免等财税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大单落地。三是提升民营企业在前端介入和中试转化过程中的参与度。创立民营企业首席科学家培育计划,鼓励民营龙头企业联合出资新设、整合、升级行业性中试和小试平台。四是进一步扫清妨碍民营企业平等使用创新要素、公平参与科技成果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动态优化秦创原政策包,合理下放审批、评审权限,核查各项奖助补贴的公平性普惠性,重点支持众创孵化机构发展,打造多功能“孵化器”,以科技成果应用方面的营商便利化举措撬动新一轮商事制度改革。

聚焦数智化场景

支持民营企业设备更新和模式创新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行业软硬件相结合的工作场景不断丰富,这为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提供了抓手。创新要素不但可以从科技成果自主创新、应用转化的渠道流向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智化场景开发应用,撬动全流程改造和业态创新,向民营企业输入更多高质量发展因子,实现更广角度、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科技赋能。一是树立场景化投资导向,产业投资基金向民营企业数智化转型需求适度倾斜。加快组建“产业大脑”平台,实时监测收集企业研产供销各环节设备运行数据,动态生成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需求“热力图”,精准定位急难环节,继续盯住智能装备、绿色制造、数字服务三大领域,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用途结构,推动资金池扩容,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数智贷”“技改贷”等信贷产品。二是构建模式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供应链协同创新。向民营龙头企业推广陕鼓集团“能源互联岛”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出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公共信息服务,支持发展“产品+数据服务”模式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批量接入民营中小企业。三是推动“入企问诊”制度走深走实,打造深度指导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的专家团队。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专家组建“技改顾问团”,集中排查重点产业链上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数智化改造需求,搭建数字孪生诊断系统,建立大规模专家库,常态化提供远程诊断服务和问题咨询指导,实施民营企业“数字工匠”培育计划,推行“诊改联动”“收益共享”模式。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