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9日
中关村论坛专家眼中的陕西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 郭诗梦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3月27日在北京开幕。曾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有多年求学经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北京中科创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米磊参加了本次论坛。

结合他们的求学经历和科研工作方向,记者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的特邀专家,您觉得当前国内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您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什么?

王田苗:近年来,结合技术生态、产业生态创新,许多企业高管投身科技创业,凭借自身拥有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

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率先发展、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要在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一定要聚焦颠覆性变革的产业和科技创新成果,比如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物科学技术等。

记者:作为一名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和孵化者,您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米磊: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我觉得与当下国内外的科技发展趋势非常契合。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是传统生产力量变积累基础上的一次质的跃迁。

这次论坛展示了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我收获颇多。尽管一直在科技领域深耕,但当我看到论坛年会上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时,还是不由得为我国科技发展速度惊叹。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以及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坚定了我投身科技创新创业的决心,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把更多社会资本用于科技创新。

记者:您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陕多年的求学经历,让您对陕西科技发展有深刻的了解。您觉得陕西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优势?在哪些领域可以有新的突破?

王田苗:陕西高校科教资源十分丰富,在基础研究、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多优质成果。我在多年的求学和工作中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觉得陕西高校培养的人才踏实、专注,非常适合在科研领域发展。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人员,我觉得陕西在具身智能技术与农业、能源等领域相结合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在这些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广泛开展应用,争取取得更多新突破。

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和光学领域的专家,您对陕西的科技发展有什么期望?

米磊:我在西工大求学,后来又在西安光机所读博、工作。多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我对陕西科研领域有一定了解。陕西有非常强大的科研实力,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才众多,科技创新成果更是数不胜数。我觉得陕西在光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大有作为、也大有可为。比如在下一代光子芯片、光伏材料、下一代可控核聚变的超导材料、关键设备材料等方面,陕西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希望陕西未来能继续发挥科教优势,依托“三项改革”等利好政策,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