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刘印 通讯员 骆妍
3月17日,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里一片忙碌,系统提示音与键盘敲击声交织,工作人员张佳熟练地打开“三资三化”信息平台,一份标注为“预警”的合同“跳”了出来。
“以前,查看合同到期全靠人工翻台账,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催款期。现在,付款截止日前1个月,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并发出催缴通知函。”张佳说。
“每份合同录入后,系统会自动关联收付款计划,并且在到期前1个月触发提醒功能。”灞桥区副区长刘强表示,去年,全区通过预警催缴了288笔款项,追回近1400万元。
“三资三化”信息平台是灞桥区自主研发的“三资管家”,不仅为全区10772宗集体资产、1185宗资源建立了数字档案,还对2820份经济合同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
农村集体“三资”,即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是夯实农村经济根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灞桥区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模式,通过创新管理方式,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潜能,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在灞桥区,不仅有发现问题的“眼睛”,还有解决问题的“手脚”。
面对一些拖欠方不履行合同的行为,灞桥区采取了“五级联动”机制——专职监管员跟进、村集体理事长沟通、街道监管中心协调、街道纪工委介入、区要素市场推介。
在十里铺街道十里铺村报账员马晓芹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泛黄的支票存根照片,那是过去支付流程的见证。
“以前支付一笔村上的维护费,要找负责人、跑银行,有时候得折腾三四天。”马晓芹告诉记者,现在方便多了,通过“银农直联”系统,上传票据、填写信息,相关负责人通过手机审批,监管中心会计审核后直接线上支付,20分钟就能完成,还能实时查看资金流向。
这条“支付高速路”的背后,是灞桥区创新的“五级审批”模式。
从报账员提交到最终支付,所有环节留痕可溯,杜绝“白条账”“口袋账”。数据显示,灞桥区已通过该系统完成支付4100笔,总金额2.8亿元,差错率从过去的1.2%降至0.05%。
在十里铺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的档案室,记者看到,旧账本与电子台账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查账得翻箱倒柜,现在输入关键词,3秒就能调取10年的数据。”工作人员安西宁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系统自动生成的某村年度财务分析报告,收入构成、支出趋势、风险提示等信息一目了然。
如今,灞桥区“银农直联”模式正被作为范例逐步在西安市推广。该模式通过建立统一的资金监管平台,实现全市农村集体资金的高效流转和透明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了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经得起检验,灞桥区还构建了立体监管网络。
“打开这个APP,村里的资源资产、经济合同,甚至每分钱花在哪儿都能看见。”在十里铺街道双合村,村民周小燕打开手机上的“三资公开”APP向记者展示。
随着指尖滑动,集体土地出租收益、道路修缮支出等明细清晰展现。“以前总觉得钱‘闷’在账上,现在,所有财务数据一目了然!”周小燕说。
灞桥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王伟告诉记者,目前,灞桥区已有7.8万名村集体成员完成APP注册。
群众的眼睛加上科技手段,让“微腐败”无处遁形。近年来,西安市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公开平台建设,让群众参与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力量,通过信息公开和群众监督,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