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胡胜盼
“新闻行业里的著名作家,作家队伍中的新闻名家。”这是梁衡独有的名片。读梁衡散文集《人生谁能无补丁》,总会有一种阳光照进来的感觉,暖暖的。
梁衡是活跃在大中小学教材里的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先后有60余篇(次)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如《晋祠》《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人生谁能无补丁》主要包括“曾经亲历”“世情百态”“心有所思”三部分,字里行间透着厚重与平实,彰显出大散文的气韵,每篇文章自成一体,可读性强。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文字传情达意,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引导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失与坎坷。
补丁,会让我们想起那些年的艰苦岁月。《人生谁能无补丁》中的“补丁”是由本义生发出来的衍生意义。补,既有补缺之意,也有补充、添加、增强之意。作为个体,我们在这个社会中都将经历磨难,承受伤害,留下各自的补丁。然而,这些补丁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人生失败或者不堪。相反,它们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和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些补丁,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文学来源于生活,思想发轫于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梁衡宽广的视野、恢宏的气势、博大的情怀。梁衡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那里度过了很长一段与风沙相伴的日子。尽管环境恶劣,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将那段日子过出了诗意。他如此描述在风沙中度过的夜晚:“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枣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在风沙中,他又不禁感叹:“人生旅途漫长,但只要你曾经穿越过风涛沙浪,就懦者勇、弱者强,男女即可为壮士。大风起兮尘飞扬,壮士归去兮守四方!大家挥沙分手,各赴前程。但不管走出多远,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印记:从风沙中走出来的人!”
梁衡散文之美,不单在于文辞,在于结构,而重在于心,在于心灵的感悟,在于真情的流露。《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中写:“初吃如嫩肉,却绝无肉的腻味;细嚼有乳香,又比奶味更悠长。像是豆芽、菠菜那一类的清香里又掺进了一丝烤肉的味道,或者像油画高手在幽冷的底色上又点了一笔暖色,提出了一点亮光。总之是从未遇见过的美味。”《忽又重听走西口》中,他透过朋友的“新歌”,透视人间爱情和艺术的真谛:“真正的爱、质朴的爱,最属于那些土里生土里长的山民……就像树要长叶、草要发芽,他们有生就有爱,有爱就有歌,怎么生活就怎么唱。”
生活乃至生命,总是在不停地打补丁。谁都希望不打补丁,但又有几人能一生顺遂呢?人生就像一部机器,总会有磨损,总会有故障,但只要有勇气去面对、去修理,就一定能重新焕发生机。《人生谁能无补丁》一文,梁衡回忆同他一起下乡的女青年通过考研,成为一位知名天文学家的经历,再联想到其他人也陆续地逃出了困境,总结出了人生箴言。原来,补丁不是丑陋,而是生命的痕迹。
“岁月蹉跎命多舛,人生谁能无补丁。老树不废发新芽,风雨过后总是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低谷、叹息、哭泣与遗憾,但这就是人生,是值得记录的人生。补丁不仅代表着艰苦的生活,也代表着一种乐观精神。是啊,无论岁月如何留下伤痕,我们都可以用心灵的春风为它们打上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