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3月19日,宝鸡市凤翔区以工代赈项目现场,群众在修排水渠。 本报记者 李静茹摄
本报记者 李静茹 通讯员 郭瑜聪
“自从参与了以工代赈项目,每月工资按时到账,真是太好了。”3月19日,在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宋村村,正在修排水渠的村民师涛说。
项目开工前,师涛从村上了解到以工代赈的相关政策后,很快就报了名。“在村里务工,不误自家农活,还能多一份收入,大家干劲都很足。”师涛说。
以务工代替赈济,在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收的同时,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这个以工代赈项目今年2月开工建设,包括道路硬化、排水渠修建加盖板、路面修复等方面,预计今年10月完工。”宋村村党支部书记岳召明说,“项目将吸纳劳务用工136人,发放劳务报酬185万元。”
近年来,凤翔区聚焦基础设施短板和村域治理难题,用好用活以工代赈政策资源。截至目前,凤翔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带动当地988名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发放劳务报酬977万元。
“现在,路平整了,村里更干净整洁了,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在陈村镇紫荆村,提起以工代赈项目的好处,村民麻录成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采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模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群众得到实惠。”紫荆村党总支书记李利平说。
紫荆村的以工代赈项目是宝鸡市首批村民自建项目。“这个项目是我们村的大项目。该项目包括硬化道路、建设排水渠等。为保障项目更好更快推进,我们成立了项目理事会,下设施工管理、质量监督、财务管理、材料采购、档案收集等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项目建设中的具体事项。”李利平介绍,“我们还建立了工程材料进出库台账,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正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让城关镇豆腐村这个合并村的村民更加团结。
“豆腐村是由原南关村和原豆腐村合并而成。原南关村地势较高,排水系统不完善,每到雨季,村里的污水就会顺着地势流向原豆腐村,给村民的生活以及路边的耕地带来很大影响。”豆腐村党总支书记曾博说,“这事曾让原豆腐村村民产生了抵触情绪。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后,可以说,两个村真正实现了融合。”
豆腐村的以工代赈项目主要是在道路两侧铺设雨水管网。项目建成后,解决了排水问题,消除了低洼处农田、路段和民居的水涝隐患。特别是道路两边200多亩耕地不再受洪涝威胁。
“村民都说这下心真正地‘合’在一起了。”曾博说。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陈村镇槐北村,正在建设的以工代赈项目将为群众打通12条断头路。
作为陕西省“一村一品”养猪示范村,槐北村建设了有机肥加工厂和液体肥料加工厂,养猪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断头路打通后,去工厂的货车不用绕路了,对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有很大帮助。”槐北村村委会副主任欧成良说。
在凤翔区,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地,不仅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还通过“以工代训”让群众端上“技能碗”,吃上“增收饭”。
“我们将持续探索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新模式,以促农增收为抓手,更加注重扶志扶智,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家门口’的项目更好惠及群众,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凤翔区发展改革局局长王晓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