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4日
旬阳市:智慧春管精准高效

本报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邹一铭

眼下,在旬阳市,春耕春管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一车车有机肥运到了田间地头,一架架无人机在麦田上空飞行……“绿色春耕”正成为农业种植“新风尚”。

3月17日,在石门镇王家坪村,种植大户张有林将有机肥运往油菜田。“今年,我采购了400多吨有机肥。用有机肥种植的油菜,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张有林说,他家种植的水稻也用了有机肥,产出的大米口感比以前提升不少。

石门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何状告诉记者,当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全镇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1500亩,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等又为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减少饲料投入。”何状说,这种种养模式在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农机是种田的重要保障。在智能化设备的助力下,春耕更加智慧。

在双河镇望月村的麦田里,随着无人机操作员触控屏幕按钮,无人机打开螺旋桨,载着有机肥料升空,按照设定好的路线在麦田上方均匀喷洒肥料。

种植户晏先明站在自家麦田边,一边观察无人机施肥情况,一边说:“现在,一人一机两个小时就能完成100多亩麦田的施肥作业。这样的工作量,过去需要10多个人干两天才能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双河镇,油菜、小麦等作物的管护作业普遍采用了无人机“一喷三防”的方式,农业生产更加便捷、管理更加高效。

在甘溪镇十字岭村千亩桃园,旬阳市和甘溪镇的农技专家传授病虫害防治、桃树疏花疏果等管护技术,并现场解答群众在春管中遇到的问题。“农技专家上门指导,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技能,种植的信心更足了。”桃园负责人张兴华说。

除了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甘溪镇还发展了果蔬、中药材、林木等特色产业。春日暖阳下,甘溪镇大岭台社区辣椒园基地里,一排排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大棚里,一株株绿油油的青椒苗整齐排列。

“这个辣椒园基地有100多亩,主要种植青椒,预计4月底进入采收期,亩产可达1500公斤。”大岭台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登向介绍,他们正在积极探索订单种植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