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胡群鸽 吴仕韬
当前,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将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还将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2024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社会职能,对于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输出、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使命担当,通过改革与创新,有效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
强化人才培养的责任使命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集技术思维和创变思维于一身的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人才。职业教育要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责任使命,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坚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摒弃散漫化和空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跳脱以普通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育人局限,转而更加关注职业教育育人的类型化特色,坚定不移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自身之本和发展之基。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彰显出高质量的育人特质,要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全面塑造职业教育人才的技术具身性和创新恒常性。二是要开展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开展“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多样化案例式教学。三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面向科技前沿,了解国家重大创新战略,要将创新要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通过设立鼓励创新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技术创新需求。四是要搭建以创新能力塑造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推进学风、文化建设,树立起崇尚科学技术、注重实践创新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将创新能力纳入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能力评价体系中,重视学生在职业水平测试中的方案设计能力、技术驾驭能力、技能表现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把握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
增强技术变革创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技术教育。针对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持续深化改革,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一是要将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深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不同,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应是能够熟练掌握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资料、以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不断丰富和完善前沿化的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供给体系,最大限度地将新兴工艺、技术和行业案例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创新化导向。二是要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加快构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教共同体”,关注区域内新兴产业对技术升级的需求,主动建立与企业的多元化合作,打通校企之间的创新技术流动壁垒,努力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贡献职教力量。
顺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
打造数字工匠培育新高地
当前正处于加速迭代更新的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关键要素,数字技术成为核心动力,在深化数字化转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打造数字工匠培育的新高地。一是紧跟产业数字化转型,建立产教适配的专业体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产生的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数字生产力”,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必须精准对接数字经济的产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与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着力化解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二是创新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模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平台。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如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再如建立智能学习平台,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等,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建设。一方面,培养教师数字化专业能力,构建学生数字化素养框架,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推进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鼓励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打造职业教育合作长效机制与平台,鼓励头部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产业趋势分析和未来能力预测,探索数字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推动职业教育全面创新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