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通讯员 张丹
3月7日,在绥德县崔家湾镇苏家岩村红薯育苗基地,村民在运薯、铺薯、覆土……
“放种薯的时候,一定要均匀平放,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覆土不能过厚,大概3厘米,且不能有大的土块。”绥德县红薯种植、育苗“土专家”张怀林说。
“这几天,我们在基地进行沙地红薯育苗,一天能挣200元。”苏家岩村务工人员孙富桐说。
眼下是红薯育苗的最佳时期。红薯育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抢抓红薯育苗期,我们雇了50多名村民进行育苗。依托王梁川、山榆洼、纸房沟等村的红薯育苗大棚,我们镇今年预计可提供‘绥薯1号’等品种的红薯苗1200万余株。四五十天后,这些红薯苗就可以剪苗、移栽了,不仅能满足我们镇红薯种植户的需求,还可向其他乡镇提供。”崔家湾镇党委书记郑宝红说。
绥德县先后聘请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专家,进行红薯品种培育等8项科学试验,繁育出适合沙地种植的“绥薯1号”品种。该品种红薯以“软硬正好、甜度正好、黏度正好、大小正好”的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畅销全国各地。同时,因投资少、见效快、产量大、品质好、收入高等突出优势,“绥薯1号”被迅速推广。2022年,“绥薯1号”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甘薯类新品种。全县已建成1350亩脱毒种薯基地和350亩富硒红薯种植示范基地。
目前,绥德县沙地红薯种植面积4.8万亩,年产量9.7万吨。其中,崔家湾镇是沙地红薯的核心产区,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红薯基地8500多亩,红薯产业从业农民7500余人,年产值1.1亿元。该县还打造了“党建+红薯+科技+销售+就业”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集科普宣传、产品展示、直播带货等于一体的红薯产业一体化服务中心。
沙地红薯不仅成了绥德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产业,还是该县推动全域乡村振兴的一项王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