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近日,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启动节水喷灌设施进行春灌(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刘印 通讯员 骆妍
3月2日上午,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麦苗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
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正通过手机里的灌溉软件给小麦浇水。只见他轻点手机屏幕,按编号按下阀门开关,轻盈的水雾瞬间从田间的移动式喷灌设备中喷洒出来,细密的水珠均匀地洒落在麦苗上。
“以前,浇水靠人工,费时费力不说,效果还不理想。水浪费了不少,有的地方还浇不透。”薛强说,“现在有了自动化喷灌设备,太方便啦。过去人工大水漫灌一天的面积,如今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这个灌溉软件还能监测土壤湿度、麦苗生长状况等实时数据。我们按需追水追肥,种起地来心里更有底了。”薛强说。
行走在田间地头,记者注意到,基地的不同区域安装着不同的灌溉设备。
“我们的示范田里,集合了高杆喷灌、地埋伸缩式喷灌、微喷带喷灌等7种技术。种植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杨美悦说,以灌溉玉米为例,滴灌管或微喷带很实用,能精准控制水量,避免水资源浪费。
随着越来越多智慧手段的应用,春耕正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动人的“乡村春耕图”正在广袤的田野上持续绘就。
周至县楼观镇的一处果园里,不少果农在修剪猕猴桃树,一派繁忙景象。
周至县猕猴桃技术服务团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包良帅穿梭在果园之中。他走到一棵猕猴桃树旁,对果农张文平说:“你看这些枝条,长得太密了,会影响通风透光。要是一直留着,果子就照不到足够的阳光,甜度和个头都会受影响,得把它们疏掉。还有这根,虽然看着粗壮,但它只长枝、不结果还浪费养分,也要剪掉。”
张文平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按照包良帅的指导剪掉多余的枝条。“以前疏枝全凭经验,剪得对不对,心里也没谱。”张文平说,现在有专家专门来地里指导,心里踏实多了。去年,按照专家的指导管理果园,他家的猕猴桃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不少。
近期,西安市的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各区县麦田、果园和蔬菜大棚指导农户抢抓春耕黄金期,做好田间管理。
在临潼区小金街道炮岭村,村民冯治斌家的花椒产量问题因农技专家的到来迎刃而解。
“我家花椒树的花椒产量一直上不去,让我很发愁。区上的农业技术员来村里指导疏枝,现场给我出了一套解决方案,还教我怎么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冯治斌说,“按照专家教的方法好好管理,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正以春耕为新起点,向着粮、蔬、果丰收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