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2025年全国两会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甘甜 苗雨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等方面要求。

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多位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积极建言。他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强化系统规划,设立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构;强化产业扶持,打造特色“文化遗产+”品牌;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文化遗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强化宣传引导,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事业,为陕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注入更多活力。

“乡村美育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具有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意义。”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宋亚平说。

为拉近文化艺术教育与乡村儿童的距离,宋亚平依托乡镇文化站,成立了美育基地对孩子进行绘画培训,浇灌乡村儿童的艺术梦想。

宋亚平建议,利用数字技术,建设完善线上美育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让乡村儿童“云游”博物馆、美术馆,打破地域空间限制,让更多艺术资源触手可及。同时,保留乡村特色,将非遗传承、乡土文化融入数字化教学,增强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文物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深入调研陕西文物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工作。全国两会期间,袁京连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袁京连建议,加大在关键技术、专用设备和标准规范上的资本投入,下大力气推进文物安全、文物开发等涉及的技术难题及关键科学问题科研攻关。结合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对全国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建设发展开展专题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为文物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按照集群化融合发展思路,在全国培育2个至3个领跑文物科技创新的产业集群,探索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强化品牌建设的方法路子,积极培育文博领域新质生产力。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