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丽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如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加有效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时代课题。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还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一些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当前行业发展缺乏紧密联系;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
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在学科结构上,优化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人文学科之间的比例,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二是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优化教师考核评聘制度,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自觉开展学术研究。三是健全学生发展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不断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主要面临着总体科研投入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不足,成长较为缓慢。部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还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
高校汇聚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优质资源,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高校能够不断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要根据学科特色和科研需求,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在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多支持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建立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资金、科研平台和职业发展机会,引导支持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勇闯科学“无人区”。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应用性和社会价值。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高校作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指挥棒,不断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之中。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先行条件。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行政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发展。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广“一网通办”“云上办公”等模式,方便师生办理各项事务。明确界定学术与行政的职责范围,确保两者在各自领域内发挥应有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形成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浓厚改革氛围,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