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蒲瑶 尚瑞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脉,具有凝聚民族思想共识、汇聚民族精神力量和彰显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历史时期,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理论是不断生成进化的,将中国理论运用于中国实践,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不断推进知识、理论和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弘扬中国文化的锐利武器,可以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展现文化自信。
回望百余年的光辉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坎坷仍不断奋发前行,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就在于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实践表明,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产生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坚持“两个结合”,筑牢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
“两个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更加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放眼国际,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一起来。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功能,更具有塑造力和创造力的价值。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我们能够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全面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经济依赖性和地域差异性。因此,必须兼顾文化强国目标的价值导向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同时顺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增强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文化实践要按照精神生活规律加以推进,既要满足基本的精神需求,也要适应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可以整合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进一步调配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诉求。要坚持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业和文旅休闲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逐步壮大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