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5日
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邵志毅 冯武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的回信中,肯定姚期智教授“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并希望他“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既是讲给姚期智教授的,也是讲给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有决心和信心。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我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能自主创新,而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走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和科技巨匠。我们要有决心、有信心,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然而,强调自主创新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强调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也不意味着要自我隔绝。相反,我们要坚持全球视野,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并注重其双向性,不仅要将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人才走出去。一方面,要结合新形势,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积聚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开辟人才走出去培养的新路子,推动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储备更多人才。

在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过程中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因此,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首先要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通过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构建健康学术生态,推进有效学术治理,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培养一流创新人才。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也要同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通过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研究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建设培养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并积极设置与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相关的学科专业,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在执行重大科研任务过程中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还是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发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优势,围绕国家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执行过程中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上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技人才,有意识地将这些具有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战略科学家,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作用,把那些善于凝聚力量,善于统筹协调,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打造成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在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与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创新人才的发现、培育、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在创新实践中大力推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各个层次和类别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实行优秀青年全链条培养过程中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要在广大青年人才中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推动青年人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要重视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要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在青年成长各个阶段及时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优秀人才。面向中学生深入实施“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推动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并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面向大学生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使那些勇攀科学高峰、致力于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面向高校优秀毕业生组织实施接续培养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遴选高水平导师,进行高端人才接续培养,推动青年人才成长为能够挑大梁、当主角的时代新人、国家栋梁。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大力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任,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为我国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