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2月5日,渭滨街道锦华社区开展志愿者公益理发活动。为老年人定期免费提供理发服务是该社区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陈玮摄
本报记者 陈玮 通讯员 周嫄
咸阳市秦都区西兰路街道思源南路社区的主干道沈福巷是4个小区的出行通道。由于缺少规划,这里经常发生汽车乱停乱放、堵塞道路的情况,居民停车难、出行难。
思源南路社区党组织梳理各方意见,组织召集4个小区的居民代表、物业代表等成立“沈福巷治堵安全小组”,整合车位资源、合理划线,制定一户一车免费停车办法,协力解决困扰社区居民许久的停车、堵车难题。
“这是2024年我们向居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目前,今年承诺的事项已经全部完成。”12月15日,思源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田苗说。
今年以来,秦都区深化落实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部署要求,推动各社区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承诺有声·践诺有行”一年十件实事活动,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领域的群众关切问题。
访民情 听民意 聚焦问题精准发力
秦都区将居民需求作为办实事的“指南针”,组织各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深入小区、楼栋,开展民情大走访、召开“板凳会”,找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渭滨街道锦华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冰介绍,锦华社区党组织通过居民需求征集表、微信群意见收集表、小院议事会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整理形成问题清单。问题清单中,关于“解决老年人、特殊群体等人群的康养理疗难题”的呼声最高。于是,锦华社区将此纳入社区一年十件实事清单,启动“锦乐健康”康养理疗项目,为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及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康养理疗服务。
与此同时,锦华社区还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与西橡医院携手开展义诊活动,开设社区老年大学、“小味当家”日间照料餐厅……用实际行动,积极回应群众诉求。
聚焦改善社区环境、协办各类证件、安装充电设施、举办就业培训、开展养老服务、消除消防隐患等,秦都区今年已收集居民反馈意见建议2000余条。
抓落实 强实干 推动承诺践行有力
秦都区坚持“承诺有声·践诺有行”,年初安排部署、年内落实完成、年底交卷验收,全面统筹、上下联动,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全力推动“一年十件实事”落地见效。
“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健康服务,是社区一直想做的事。”古渡街道新泉社区党总支书记蒲嘉歆表示,新泉社区把建设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列为十件实事之一。
今年3月,新泉社区邀请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秦都分院入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健康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完善“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的医疗服务格局,打造家门口的“一站式”健康服务站。
社区居民陈华珍说:“我有冠心病,以前都是去医院做心电图。昨天,我儿媳妇在网格群里看到社区医务室给我们免费做心电图,我今天就来体验一下。这里离家近,服务态度和医疗水平都很好,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太方便了。”
马泉街道马泉花苑社区的居民大多为回迁居民,因缺乏技能不好就业。为帮扶居民就业,马泉花苑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采取“企业需求+精准培训+就业上岗”的“订单式”培训模式,举办专场招聘会、岗前培训会,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交流平台,为154名居民争取到就业机会。
聚合力 添活力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天宏小区车棚的经营承包合同已经到期,但承包方迟迟不愿交出管理权。”西兰路街道芙蓉社区党支部委员张欣十分为难。
为了解决400多户居民的电动车停放问题,芙蓉社区依托“芙蓉大妈议事会”,协同多部门多次协商,收回了地下车棚的管理权限,并对车棚进行提升改造,免费对居民开放,得到了居民认可。
吴家堡街道吴家堡社区鼓励在职党员到住宅小区担任楼栋长和群团组织骨干,精准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保障十件实事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
人民路街道纺机社区为了让“小修小补”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引进小民生活服务平台,采用“手机下单、平台派单、服务上门”模式,为居民提供家政保洁、家电维修、居家养老等服务,还为60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目前,小民生活服务平台已累计为居民提供服务400余单。
纺机社区党支部书记杜创介绍,目前,秦都区正在加大对小民生活服务平台的推广力度,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小修小补”的便利。
“秦都区坚持把社区‘承诺有声·践诺有行’一年十件实事活动贯穿到社区治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办实事、解难题’上出实招,推动联建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广大热心居民联合发力,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幸福生活更加可感可及。”秦都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高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