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2024年宝鸡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交流会现场。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2024年,宝鸡市产改工作领导小组紧扣“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20字方针,精准把握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履职尽责、紧密配合,形成了“党政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聚力、企业响应、社会参与、职工受益、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聚焦加强组织领导
协调机制有效运转
宝鸡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市发展大局,市委主要领导就产改工作作出批示,将产改工作纳入全市深化改革总盘子。一是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年初,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亲自签批《关于建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评价考核机制的实施办法》《2024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点》等文件,明确了产改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凤翔区制订产改工作实施方案,区委常委会年内3次专题研究产业工作。渭滨区将产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党校培训班开设产改专题课程。凤县将产改工作列入年度深化改革事项督促跟进。郭家河煤业公司把抓产改作为“书记项目”,纳入班子成员述职内容。二是积极配合、协同发力。19个市直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搭建起产改工作的“四梁八柱”,按照改革分工方案,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行职责,有序有力推进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市总工会、市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带动作用的实施意见》,着力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市财政局及时足额拨付中央及省上就业补助资金2.07亿元,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市工信局开展“优企进校、招才引智”专场招聘,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在持续巩固先期13个产改试点单位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市产改办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00户产业工人相对集中的企业,开展了深化产改“百企行动”,推动工作提质扩面增效。麟游县以“试点探索、典型带动”工作思路,指导“县级试点企业”金源招贤矿业公司健全完善“师徒结对管理办法”,指导麟北发电公司加强职工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形成了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聚焦完善制度机制
支撑保障有序有力
着力加快机制建设,不断强化政策支撑。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市人社局制定印发“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管理工作指引”,建立评价机构备案、备案续期、考评人员、督导管理等四项工作指南(试行),实现评价全过程规范管理。引导吉利汽车、西凤酒等全市重点产业链企业积极申报备案自主评价机构。截至目前,全市技能评价机构达到19个,可对83个职业、199个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二是聚焦产教融合。市教育局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及“专业设置、职校办学、考试招生、教育培养、创新研发、入职就业”六大协同办法。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开展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走访调研活动的通知”“推进产教融合院校‘企业行’工作方案”,组织全市35所高校、职业院校深入752户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与77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2个;坚持每月组织全市职业院校负责人观摩1条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探索校企合作贯通机制,截至目前,共组织参观走访了13条产业链48户企业。宝鸡技师学院、宝鸡铁路技师学院先后与吉利汽车、陕汽集团、秦川机床及西安、杭州等地的地铁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冠名班”,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市产改领导小组坚持“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时间节点化”思路,科学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出台“产改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组建产改职工评价员队伍,建立“季报制度”,及时掌握基层动态。四是落实激励机制。陕汽商用车建立“三升三转三津贴”机制,职工取得技师、高级技师一次性奖励2000元、3000元,徒弟通过技能考核的给予师傅一次性奖励300元。中铁宝桥集团建立高技能人才“3581”岗位津贴制度,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工匠技师每月分别补贴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每年发放岗位津贴达80余万元。
聚焦思想政治引领
主人翁地位不断提高
把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摆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筑牢思想政治基础。一是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市委宣传部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若干措施”,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活动。市总工会开展系列主题宣讲活动1663场次,开展全市职工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196场次。二是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市总工会在网站开设“劳模馆”“工匠铺”专栏,联合宝石机械集团承办了“陕西劳模工匠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启动活动,联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劳模工匠讲堂”暨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开展“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未来工匠”等系列教育活动105场次,参加学生数达10万余人次。陈仓区成立劳模工匠服务团,开展《弘扬“三个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唱响工会宣传好声音》活动,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企业、社区、班组开展党的理论宣讲活动20余场次,参与职工3500余人。三是打造职工精神家园。市总工会建成全省首个劳模主题公园,命名12个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参观职工累计120.8万人次。邀请上海爱乐乐团、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参与全市首届职工艺术节,繁荣发展“工”字特色职工文化,充分展现各行各业职工群众精神风貌。
聚焦强化培育培训
技能素质有效提升
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产业工人技能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注重平台建设。市发展改革委争取中央及省上预算内资金3000万元,支持宝鸡技师学院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提供坚实保障。陕汽集团搭建“五个头”发展平台赋能产改。宝鸡卷烟厂实施“高技术高技能岗位聘任管理办法”拓宽人才晋升通道,8名职工被聘为技术技能高级岗位,71名职工被公司聘任为中、高级岗位。二是注重以赛促训。市总工会、宝鸡机床集团承办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宝鸡选手在决赛2个赛项中夺得2枚金牌、1枚铜牌。市人社局组队参加全省2024职业技能大赛,宝鸡市参赛选手摘得2金2铜,市人社局获优秀组织奖。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举办“建功‘三个年’ 实干谱新篇”重点项目劳动竞赛启动活动,在全市开展233项劳动和技能竞赛。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开展“建材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工匠杯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团市委、市总工会、市人社局联合举办青年职工职业技能暨创意创造作品大赛。金台区总工会、区工信局联合举办“人人成才 技兴金台”产业工人技能竞赛。三是注重技能培训。西凤集团公司大力实施职工技术人才培养规划。近两年共举办各类培训90余场,累计参训人数3.2万余人次,全员培训率达90%,一线职工培训率达100%,健全了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培训体系。
聚焦畅通成才渠道
干事创业热情不断增强
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一是加强政治吸纳。市委组织部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分布,分解下达发展党员指标时,以一线工人、技术能手、先进模范等优秀产业工人为重点,向县区划拨指标324名,市直机关38名,市国资委110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26名,占总体名额的16.6%。认真贯彻落实党代表推选工作要求,保证一线产业工人代表比例,宝鸡市出席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中产业工人8名,占比16.7%,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增长100%。出席宝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产业工人26名,占比5.92%,较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增长62.5%,产业工人代表的数量和比例均稳步提升。市总工会在新修订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办法》中提出,吸纳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各级工会组织中挂职或兼职,各级工会领导机构中至少要有1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兼任副职或常委。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至少要吸纳1名女性高技能领军人才兼任副职或委员。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审定宝鸡工匠、宝鸡市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评定情况,每年坚持把全市技能人才发展目标纳入《中共宝鸡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宝鸡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宝鸡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育若干政策》,实施“宝鸡工匠计划”“宝鸡产业工匠培育计划”,累计培养各领域工匠、技术能手357名,3名职工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工程,76人进入宝鸡产业工匠人才库。市总工会整合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和高技能人才资源,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2个创新工作室联盟,打造劳模工匠进企业、进校园“双进”活动品牌,开展技术攻关活动9次,市县企联动解决260多项技术难题,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结成“师带徒”270余对。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开设“劳模工匠讲堂”,近2万名学生聆听劳模故事,还通过技能展演、走进实训基地手把手教授专业技能等方式,点燃学生“匠心梦”。三是保障产业工人权益。市总工会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形成宝鸡工会职工维权服务“1125多元化商解工作机制”。陇县总工会设立的“异地维权工作站”,入选全国工会“维护职工权益”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岐山县总工会维权服务做法获全国总工会主要领导批示。
下一步,宝鸡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总结宝鸡市改革成果和经验,查找不足,不断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一是发挥协调小组推动作用。拧紧责任链条,对照分解的任务指标,全面抓好任务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查漏补缺,补齐工作短板。适时组织市推进产改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部分企业赴全国产改试点省市、企业等考察学习,提升工作水平。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广泛选取产业工人相对集中的企业,推动改革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发挥国有企业产改带头作用,探索非公企业推进产改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扩大产改工作效能。三是大力培育产改示范县区。构建市、县联动改革工作格局。加大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把“先行”变“先成”,让“试点”成“示范”。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创宝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局面。(宝鸡市总工会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