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叶松铖
读完栾成珠的专著《紫阳茶史》,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喟。
这是一本集史料性、学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著作,梳理、归纳和总结了紫阳茶的历史衍变、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整体构架浑然一体,推论、引证严谨细致。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表述通俗畅达,朴实无华,自始至终充溢着一种浓郁的家乡情、赤子情,读后让人感到亲切、温馨。
《紫阳茶史》写的是一片叶子如何在秦巴大地上生长,如何悄然撬动历史的节奏。这片叶子属于紫阳,也属于中国,它最早有很多别称,如茗等,而这片叶子被确定为茶,是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
我十分喜欢《紫阳茶史》引子里的一段话:“自从有了白话文,就产生了‘茶叶’一词。茶叶不同于枫叶、柳叶等一般树叶,除了指茶树上的叶子之外,一般情况下指通过对茶树叶子或枝条按照人类的需求和审美标准进行加工而得的产品。”作者道出了茶的本质,无论是紫阳茶还是产自别的地域的茶,生命赋予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当它们成为中国人的传统饮品时,就已走出了简单的自然属性,它们的灵魂已彰显出文化的、社会的品格。这种品格渐渐被审美化,留在我们味蕾的不再是涩苦,而是直抵心田的馥郁与甘醇。
《紫阳茶史》揭示的是紫阳茶演进、发展的全过程。紫阳茶是中国的一种茶,因此,在史学的概念中,紫阳茶所承载的使命也可以说是中国茶的使命,即一片叶子在日常生活中,在世俗烟火中的价值呈现。它的高贵、雅致、素朴、清新,在不同阶层人的眼里有不同的面貌和神韵。但地域的特殊性又造就了紫阳茶不同凡响的品质。
贡茶与茶马互市,显然是《紫阳茶史》两个重要的文化支撑点。贡茶虽是统治阶级盘剥老百姓的一种方式,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对一个地域茶叶品质的提升有相当大的作用。而茶马互市,则刺激了茶叶的消费,给茶农带来丰厚的回报,也使茶这种饮品远销西北。《紫阳茶史》在这两个文化支撑点上,沿着历史路径探寻,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发现文化的痕迹。关于贡茶的发端,《华阳国志·巴志》记录了巴国向西周王室敬献珍稀物品种类的情况:“蚕桑、苎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皆纳贡之。”其中的“荼”,即今天的茶。作者参考了不同学者的观点:紫阳是我国最早的贡茶产区,巴国的贡茶就是紫阳茶。光绪三年和光绪九年紫阳贡茶信票的发现,使紫阳贡茶历史前后一贯、首尾衔接,岁岁充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贡茶制度始于唐代,紫阳贡茶未曾缺席;中国贡茶终结于清代,在清朝灭亡的前夜,紫阳还在贡茶。”
《紫阳茶史》的第二个文化支撑点,是茶马贸易中的紫阳茶。能参与茶马贸易,一是因为紫阳茶自身的影响力,二是紫阳靠近西北边陲,有区位优势。无论是贡茶制还是茶马制,它们皆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但紫阳茶经历了这两种制度,就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有了丰富的内涵。同时拥有自然属性和文化特质的紫阳茶,在历史风雨的跌爬和摔打中最后走向融合,成为人们审美视域中长久被青睐的对象。
《紫阳茶史》用了三编来完成全书的构架,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紫阳茶”这一编分量很重,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在这一编中,“紫阳富硒茶”作为独立的一章,又占了这一编的二分之一。轻与重,详与略,体现了作者驾驭史料的娴熟与审慎的态度。紫阳富硒茶的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认为它是紫阳茶的第三个文化支撑点。紫阳富硒茶从诞生到研制,再到品牌建设,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其中甘苦不为人知,凝聚了无数奋斗者、探索者的智慧和心血。但如何利用硒资源,开发硒资源,让硒产品造福人类,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选题。开发、研制、构建紫阳富硒茶品牌,是紫阳人民交给时代的一份答卷。从远古走来的紫阳茶,富硒是它本身的特质,也是秦巴汉水这片土地馈赠给它的特质。也许它身上的特质远不止这些,但一切尚需应用科学技术去探明。
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茶便开始进入上层社会,最后被烟火人家接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融入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紫阳茶史》是一个地域的茶发展演变的记录,是一部有关植物的小史,它写的是一片叶子的生命史、成长史。但我读到的则是这片叶子如何脱颖而出,见证历史的发展演变。在茶香氤氲中,这片叶子让我找到了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