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1月26日,采访团一行在渭南非遗展示传习馆观看黄河老腔表演。
本报记者 师念文/图
11月26日至29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共同策划的“文艺面对面”中央和省级媒体走进陕西文艺界采访行活动举办。20余家媒体组成采访团,与众多陕西文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
从戏剧的跌宕起伏到美术的绚丽多彩,从音乐的悠扬婉转到民间艺术的淳朴独特,每一个艺术领域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共同构成了陕西文艺的浩瀚星空。此次采访行活动是一场对陕西文艺深度而细致的探访之旅。
立足传统 创新发展
在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采访团成员观赏了珍贵的明清皮影,还在皮影剧场观看了《老鼠偷油》《惩恶扬善小哪吒》《复活的迈克》《白毛女》4场皮影戏选段。
大型原创多媒体皮影剧《惩恶扬善小哪吒》是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从艺术创作、造型设计、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以中国传统皮影戏独特的演绎方式,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深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华夏儿女的浩然正气和家国情怀。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说:“我们花费4年时间策划编排这部剧,就是想做一部既兼具观赏性和科技性,又能让群众接受并喜欢的戏。希望未来陕西皮影艺术能不断创新,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在渭南市秦腔剧团,采访团成员观看了演员排练历史剧《虞姬别霸王》。该剧是陕西为探索新时代秦腔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对秦腔男女声“同腔同调”演唱方式进行改革的实验剧目。
近年来,陕西广大非遗工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作品更加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在富平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采访团成员观看了“忆轩辕”颂祖祈福盛礼。整场演出威严肃穆。
景区文化演艺部经理徐航航介绍,景区以“黄帝荆山铸鼎”历史文化为主题,已形成集旅游产业、演艺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现代观光农业及研学拓展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
在富平县曹村镇,红彤彤的柿子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鲜艳。中国柿博物馆内,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展示着柿子的重要价值。
曹村镇镇长李永强介绍:“我们镇柿子种植面积达4.2万亩。近年来,我们依托柿子产业发展旅游业,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柿子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5亿元。”
在华州205库群文化创意产业园,一些学生正在制作木版年画。总设计师李宪英介绍:“我们借鉴老建筑再生发展模式,打造民间艺术展示、交流平台。经过几年发展,华州205库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成为独特的研学创作基地。”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造梦工厂影视基地,采访团成员体验了一场震撼的实景“穿越”之旅。这里拥有100多个场景和近40万件拍摄道具,为前来拍摄的剧组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基地总经理闫金鹿介绍:“随着西安微短剧产业的迅速发展,近一年,我们已经接待了600多场广告、微电影、短视频相关的拍摄。”
打造精品 叫响全国
在西安美术学院,“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巡展”以及“陕西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研修(汉中藤编)”成果汇报展等多个展览正在举办。展览内容丰富,令人赏心悦目。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何军介绍:“近年来,我们在教学理念、课题研究、团队建设、科创融合、重大题材创作、国际交流等方面发力,推动美术人才队伍建设与行业发展。”
在全国首个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剧院,80分钟的演出让人酣畅淋漓地感受了秦人的文化。
出品人庞博介绍,《赳赳大秦》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超高难度的表演和科技支撑,还在于对秦文化深刻、独特的解读。自9月27日正式首演以来,《赳赳大秦》已演出近90场,几乎场场爆满,成为陕西文化演艺的又一张名片。
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现场观看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生命册》的片段后,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他们更加明白了陕西话剧何以叫响全国。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表示:“我们让文学滋养戏剧,争做‘文学剧院’。”
此次采访活动中,采访团一行还走进陕西省歌舞剧院以及西演·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等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通过艺术创作讲好陕西故事,将优秀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艺术实践令大家印象深刻。不管是大型原创交响诗剧《丝路歌章》,还是杂技剧《天鹅湖》《特种兵》等,文艺家守正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着文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