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文物点交现场。 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供图
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
精致小巧的鎏金雀鸟纹银香囊、活灵活现的赤金走龙、色彩绚丽的三彩胡人骑驼奏乐俑、惟妙惟肖的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11月18日,陕西4家文博单位的73件(套)珍藏文物去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出差”,在“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上精彩亮相。
“一次文物外展要经过考察交流、文物挑选、文物确认、上报文件、文物点交、宣传筹备等多轮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考验的不仅是细心、耐心,还有眼力、脑力和脚力。”11月20日,在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文物交流部办公室,“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项目陕西负责人焦乐晖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回答记者提问。
考察凭脚力
27岁的焦乐晖去年入职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是他负责的第一个文物外展。
“此次展览的陕西筹备工作由我负责。我虽然有文物考古学的专业背景,但组织文物展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很有挑战性,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今年1月15日晚,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考察团乘坐飞机抵达西安,接到任务的焦乐晖随即赶往机场接机。此后一周,他全程陪同策展人考察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文博单位。考察展线文物和库房文物、与各单位保管部门负责人沟通参展展品情况……策展人被陕西精美的唐代文物深深吸引,看得仔细、听得认真。
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文物交流部主任吴海云说:“文物挑选和确认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接洽、考察、交流、磋商,一家文物收藏单位我们至少要去七八趟。”
“我们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经中法双方多次交流磋商,最终确定陕西4家文博单位参展,分别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和法门寺博物馆,参展文物共73件(套),占参展文物总数的三分之一。”焦乐晖说,这些文物都比较有代表性,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代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思想包容、艺术恢宏、民族融合,能够让法国乃至欧洲的观众更为形象地了解辉煌灿烂、自信开放的盛唐气象。
“出差”需竞争
那么,哪些文物能获得“出差”机会?
“一般来说,文物内涵与展览主题具有较高匹配度是基本条件。就拿此次‘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来说,疆域辽阔、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多元交融的唐代是展览主题,参展的文物要能体现大唐璀璨的文明成果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焦乐晖说。
此外,工作人员还会对文物进行评估,挑选保存状况较好、性质稳定且不易破损的文物“出差”。有机质文物,比如纸质文物、漆木器、牙骨器、丝毛棉麻类文物、皮革类文物等,对“出差”环境要求较高。一般来说,只有当对方展厅、展柜符合恒温恒湿的条件时,文物才允许借展。
文物“出差”有时限要求。按照规定,文物出境展览的期限不得超过1年。因特殊需要,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此次“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11月18日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展期至2025年3月3日。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2年起,国家文物局陆续发布了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套)文物被永久禁止出境。此外,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吴海云说,这些文物都是绝世奇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点交考眼力
文物点交,即文物交接方共同确定文物状态,对文物的编号、名称、质地、数量和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仔细核对、详细记录并达成一致的过程。
在焦乐晖看来,文物“出差”时的点交工作是最重要也是最紧张的环节。
“10月15日至10月18日,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赴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和法门寺博物馆等参展单位开展文物点交集中工作,共计点交文物73套115件。”这是焦乐晖工作日志中的一段文字。
“填写点交单,进行文物描述,这个环节非常关键。交接双方的点交记录里对文物的描述要保持一致。另外,每件文物都要从整体到细节进行拍照记录,少则几十张,多则上百张。因为后面要经过包装运输、再次开箱查验、布展、撤展,以及最后将文物运回等流程,所以我们都要参照点交单上的文物现状描述和照片来进行点交,确保文物安全返回到各个收藏单位。”焦乐晖坦言,这一过程十分考验眼力和细心。
通常来说,点交工作中,文物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必须由专业的文物运输公司严格按照《文物运输包装规范》执行包装运输任务,保证“出差”文物安全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