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6日
在交流互鉴中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丰富和发展

赵东 田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交流互鉴,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丰富和发展。

在交流互鉴中推动文化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应该也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丰富文化内容和形式。首先是在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交流。由于各国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科学、技术与教育体系各异,通过搭建跨文化的交流平台与机制,可以促进中外科学、技术与教育思想互通互鉴,并于比较中汲取长处,于合作中实现自身进步。其次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交流。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艺术领域跨文化交流互鉴,可以了解异域风情,开拓眼界,激发灵感,不断推陈出新,推动文艺持续繁荣兴盛。再次是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交流。通过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领域开展基础设施、文化供给、社会活动、数字技术应用等交流互鉴,可以营造多元互动的交流局面,构建多元活泼的交流议程与议题,推动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最后是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通过资金、技术、项目等交流合作,可以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进一步促进人文交流,并通过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等,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激活文旅产业创新潜力与发展活力,进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交流互鉴中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充分发挥交流互鉴的作用。一种文明,如果故步自封,就会走向僵化。同样,一种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必须依托自身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以“两个结合”持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文化自信,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并在交流互鉴中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将交流互鉴作为对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通过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世界对“何以中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鲜活的感受。要通过交流互鉴,推动国家间的文明对话,把文化作为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国际交流桥梁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此外,要以富有中国特色、主题鲜明的活动为载体,寻求、激发、塑造中外话语和价值的共同点、共鸣点,扩大中华文化的域外感知与外向吸引力,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在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应该也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推动中华文明丰富和发展;在交流互鉴中融通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要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为前提,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路径,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目标,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在化解冲突中不断凝聚共识。要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中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伟力,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要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更加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动各国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