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1月26日,韩军营在热力井内给供暖管道排气。
本报记者 霍海澎文/图
连日的降温让供暖成为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
11月26日一大早,穿好工装,韩军营准时来到办公室。
韩军营是西安市长安区新区热力有限公司管网运行和工程建设管理部工作人员,入职近10个年头,是部门年龄最长的,同事都叫他老韩。8时30分,在办公室开完短会,老韩便和两名同事携带工具,前往排气点给供暖管道排气。
“如果供暖管道里积聚了水蒸气,会影响管道内的热水流速,进而影响供暖效果。”老韩说。
到了第一个排气点,老韩和同事停下车,在道路上熟练地放好交通锥,然后打开热力井盖,并在井口放上通风机。
“给供暖管道排气,可不能心急。”老韩说。供暖管道铺设在地面以下,很多地方都不通风,氧气含量低。每到一处排气点,老韩都会先放上通风机通一会儿风,再用测氧仪探测井口的氧气含量,氧气含量达标后,才会下到管道处扭动阀门排气。
绑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和照明灯,将氧气瓶绑在胸前,老韩顺着热力井的钢筋扶梯,下到热力井里,扭动排气阀给供暖管道排气。地面上的两名同事,手牵着安全绳,安全绳的另一头就挂在老韩身上绑好的安全带上。
“干供暖管道维修工作,平时就是开关一下排气阀,检查一下哪里有渗漏情况,活儿虽然不是很重,但安全最重要。早上出去是3个人,回来也得是3个人。”老韩说。
热力井是什么样,记者跟着老韩,抓着嵌入混凝土井壁的钢筋扶梯,从逼仄的井口下到热力井里一探究竟。
“抓扶梯双手要上下抓两个,这样更安全一些。”老韩叮嘱记者。
热力井内,有一个钢板搭建的平台,平台旁两根单人抱不拢的供暖管道从下方延伸到平台处,再由一侧的井壁没入地下向前延伸。
“这个排气点有一个操作平台,人进来操作还有一些空间。更多的热力井内,可没有这么宽敞的平台。”老韩说。说话间,老韩扭开供暖管道上的排气阀,热水从管道流出。关好排气阀,老韩又到一边的回水管道扭开排气阀排气。
完成了第一个排气点的工作,收好交通锥、通风机和开井盖的撬棒,将井盖盖上,踩稳当了,老韩和同事才前往下一个排气点排气。
“最担心的就是供暖管道破损漏水。”老韩介绍,11月21日,西安市长安区新区热力有限公司一处埋在地下的供暖管道破损漏水,他和同事分工协作抢修了一个晚上,直到次日5时30分许,才返回公司休息。
第二个排气点,第三个排气点……同样的操作流程,老韩每一次下井前,都会不停地给同事叮嘱需要注意的事项。11月26日上午,老韩和同事完成了5个排气点的排气工作。
快到午餐时间,老韩和同事返回公司吃饭。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下肚,老韩额头上已满是汗珠。
“下午还要到供暖热源所在地西安市鄠邑区巡查供热管线,老韩,你给咱带队咋样?”“没问题!”下午一上班,部门主管又给老韩一项工作重任,前往供暖管道主线排气巡线。
携带设备和工具,老韩和同事赶往鄠邑区,在几个排气点排完气,老韩和同事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今天,供暖管线和各供热站热水流量显示正常,大家回宿舍休息要保持手机畅通。”返回途中,老韩对同事说。
车窗外,夜色已浓,一栋栋居民楼里的灯光陆续亮起。“大家屋里暖和了,咱晚上睡觉才踏实。”老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