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相海龙
能够在再熟悉不过的情境里,抓住那些闪光点,用诗歌的形式描写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需要诗人有超凡的洞察力、超强的领悟力和把控力。诗人卢艳艳做到了这一点,她的诗集《江南帖》就是证明。
诗集《江南帖》共收录诗作208首,分为“溪水流动”“梅雨季”“现实的蝉鸣”“理想空间”4个板块。诗人的目光始终沉浸在自己所在的江南,一首首诗仿佛是一幅幅山水画,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整部诗集像是一幅烟雨江南的抒情长卷,带给读者无尽遐想。
诗人在《江南帖》里围绕日常所见,为读者呈现江南的诸多风物,每一首诗都饱含着自己的深情。保俶塔、白堤、飞来峰等,都是地标式建筑,很多人已经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描摹过。诗人如何另辟蹊径,用自己擅长的诗歌去再提炼和再体现,这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在《保俶塔》中,诗人写道:“荷叶晃动/仿佛悟到了一座塔/由空心变为实心的/禅机”“任何事物/一旦可以被长驱直入/将更容易被摧毁”。诗人在这些诗句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找到了常人不易察觉的诗意。
雨雪、石头、溪水,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卢艳艳能够在极其普通的事物和现象中探寻,在幽微里找到诗的光亮。“像一粒种子,埋在云层之中/也像一个浮标/在波诡云谲的大海,时隐时现”,是《太阳》中的诗句。“红色月亮。我在阳台上,看它/如一片剪纸,贴在夜空的顶棚上”,《月亮与剪纸》中短短两行诗句,就形象地表达了月亮和剪纸的情态关系,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上视角的柔性转换。这种生活化的比喻尤其熨帖,很有感染力,也让整首诗可圈可点。
在《江南帖》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江南的四时之美。在卢艳艳笔下,仿佛一切皆可入诗,或动或静、或大或小、或古或今,她都可以顺畅地找到“诗眼”,理顺人和自然之间的美学关系,让江南的烟雨之美,不单单具有表面化的意义。每一首诗中,都有理性智慧的阐述。“漫长的岁月里,需要经历/多少次蝉蜕,才能够抵达瞬间的重生”,在《十月之蝉》里,诗人以蝉喻人,让读者产生共情。在长诗《溪水流动》里,有这样的诗句:“人太小,而人组成的水塘幽深”“时间的溪水不停流动/不管一路上多么曲折隐晦/始终有清晰的来源”。普普通通的溪水,在诗人的内心已经鼎沸,翻腾着一朵朵诗的浪花。诗人不断地拓展和延伸着自己的视角,构建了偌大的意象空间。
在平凡的生活中,必须有理想的引领,才能让生活有所期待,鼓舞人们迈步向前,这也是诗歌的社会责任。诗歌脱离了生活,沉迷在自我呻吟和支离破碎之中,就失去了自身的社会功用。卢艳艳的独到之处在于,她敢于从别人不敢轻易涉足的区域,去记录,去思考,去讴歌。“当四通八达的道路/分裂广场上的我/所有的路/都布满脚印/我走向任何一条,都是重蹈覆辙”(《片段》),“蒸发的溪水不可抑制/但不妨碍大海一直涌动不息/坠落的雨水不可抑制/但能促成更多的积水,倒映出天空——”(《抑制》)。诗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进行了升华,“物”是基点,寄予了诗人对自己的理想探索,对生活的理想期待,对未来的理想描摹,让人们从中得到借鉴、力量和激励。
在诗歌写作中,卢艳艳很注重语言的千锤百炼,形成了自己平实、清新的风格,使语言紧致而有张力。读完《江南帖》,读者仿佛走进了风景奇秀的江南,走进了烟雨氤氲的江南,走进了诗情涌动的江南,也走进了与时俱进的江南。透过这部诗集,我们会在自己的内心生长出一个“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江南,我们在里面驰骋、游弋,最终得到了诗情的精致洗漱,满怀信心,为今后可以更有质量、更有品位地去享受生活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