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田雪航 齐萌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出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战略部署,更加巩固和完善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保障,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发有为、精心擘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历史主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不断变革创新,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这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们的政策与制度必须与国际形势、区域政治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适应。要积极参与新型国际秩序构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升治理效能;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坚持创新思维,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
完善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必须在分配制度上进行创新。首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彰显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基本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健全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准入,需要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生产要素贡献者的收入,确保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与健康发展。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再分配政策。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保障公平竞争和社会公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17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征程上,要追求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推进制度创新。首先,产权制度的现代化是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产权制度作为所有制制度的基石,其现代化改革有助于公正、高效地维护市场参与者的产权和合法利益,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其次,国有企业改革在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要求推动国有企业优化布局、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同时也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再次,金融体系的改革需要在创新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强化协调与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推进市场化和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优化市场基础设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在医疗、教育、公共管理等关键领域推进制度创新,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这些领域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完善制度体系、提高经济效率,还将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
改革与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随着全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进一步彰显,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将不断增强。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陕西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