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孙锡芳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适应高端设备、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端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为先进生产力。
与传统产业相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掌握现代技术、具备利用现代高端先进设备能力的新型劳动力,需要高端智能设备等新的劳动对象,需要人工智能、AI技术等新的劳动工具,需要云计算、大科学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升链、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传统产业升链,事关我国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的整体转型。短板产业补链,事关我国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优势产业延链,是巩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新兴产业建链,是壮大我国发展新动能的根本保证。新质生产力须以高水平创新人才为支撑,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理工科毕业生,有2.4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不足,尤其是战略科学家和拔尖创新人才不足。
靶向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
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包含内涵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改革人才供给侧结构。破解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不平衡的问题,须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出发,一体化、系统化改革人才供给侧结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每年有数量庞大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其中博士毕业生近8万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改革现有的“会什么教什么”的现状,弄清“为什么学”和“学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必须坚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提升人才与社会需要衔接的适配度;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方面。在新时代人才工作中,评价、激励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的“指挥棒”。近年来,我国针对科技人才工作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推出一系列举措,优秀科研人才得到充分支持与充足激励,创新活力正在空前迸发。要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能,必须改革评价体制,践行科技为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人才引进、流动方面。世界产业能力竞争、高科技能力竞争、市场能力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成为应对这一系列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国家对人才工作的持续重视,人才引进成为对很多单位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须立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实行紧缺人才清单制度,靶向培育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后备军,打造高端科技领军人才集群,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