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1日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榆林打造和美乡村

11月4日,神木市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石角塔村种植基地管护作物。 本报记者 马腾摄

本报记者 马腾 通讯员 王靖

在榆林,榆阳区改善生态环境将庭院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佳县巧打“旅游牌”激发全域活力,吴堡县所有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神木市本地企业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路径……一个个致富有门路、安居又乐业的现代化新村正拔地而起。

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首要抓手,紧盯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重点,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整治提升,推动“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打造“千万工程”榆林样板。

11月4日至6日,“打造‘千万工程’榆林样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采访活动在榆林举办。来自19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实地探访榆林市高质量发展状况,用笔触和镜头记录该市建设和美乡村的鲜活案例。

在村党支部书记许治平的带领下,榆阳区古塔镇古塔新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实行“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成功打造了千亩小杂粮、千亩桑梓、千亩饲草、千亩大扁杏特色农业产业带,年产值不断攀升;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成立的杭庄泡菜厂,将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年产值达20多万元,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

古塔新村的变化得益于神木制定的工业对农业反哺计划。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神木市采取让80家工业企业与88个行政村结对的方式,为农村产业发展植入“造血干细胞”,帮助结对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利用本地工业企业的资金、人才等优势,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子进行全方位帮扶,争取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示范、开好头。”神木市市长段智博说。

村企共建,联合发力。2021年,陕西龙华煤焦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6亿元,在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流转1000余亩土地,发展生态农业,以工补农、反哺社会。

11月4日,采访团一行来到石角塔村,记者看到村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馆等已建成投用。从过去的见面谈“困难”,到现在见面话“发展”,村企共建,让这个小山村焕发新生机。

文旅搭台,经济唱戏。在佳县,一个个位于黄河岸边的古老村落通过文旅融合焕发出新的光彩。

11月5日晚,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木头峪镇木头峪村热闹了起来。“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的盛景在木头峪村再现。

“与其他村落不同,木头峪村山水环绕、古建众多、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木头峪镇镇长王雄飞说。

伴随着木头峪村旅游的火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木头峪古镇景区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优先解决当地村民就业。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摆摊做起了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吴堡县,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吴堡县巧借外力,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引进多名农业高层次人才。在众多返乡“能人”的带领下,吴堡县村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聚才引智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成为实现村强民富的重要一环。

“此外,面对‘小县引才难’的现实情况,吴堡县积极培养本地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有本领、带不走的乡土人才队伍。聚焦以青梨、桑蚕、空心挂面为主的特色富民产业,常态化推行‘科技特派员’、农业系统干部包抓联系‘三农’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吴堡县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场次,受益群众达1500余人。”吴堡县副县长王娜说。

截至目前,榆林市已成功申报认定57个省级示范村,正在积极创建第二批省级示范村56个,启动75个市级重点村建设。预计到2027年,将建成200个市级重点村、200个省级示范村。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