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下站遗址发掘现场(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李静茹
刻有“密”字的陶片,各式各样的“珪币”,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规模庞大的模型车马遗存……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在下站遗址发现祭祀坑1400余座,遗址内丰富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先秦至西汉时期祭天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畤祭是秦的祭祀传统。秦文公东进关中后,秦在雍(今宝鸡地区)先后设置鄜畤、密畤、吴阳上畤、下畤,合称“雍四畤”。汉初,刘邦增设北畤,北畤与“雍四畤”一起被称为“雍五畤”。随后,“雍五畤”祭祀由封国祭祀演化为秦汉最高等级的国家祭天祀典。学术界长期关注畤祭研究,但由于缺乏考古实物资料而难以深入。
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凤翔区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宝鸡开展秦汉“雍五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对前期调查中发现的重点遗址进行详细勘探,首先发现了凤翔雍山血池遗址。
2016年至2018年,联合考古队对血池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发掘,相继发现了陈仓吴山、下站和凤翔蔡阳山3处祭祀遗址。其中,下站遗址的祭祀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完整。
下站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潘溪镇下站村,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南岸台塬,向北正对秦都雍城遗址。
“2017年,在陈仓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在遗址断面上发现了祭祀坑,采集到秦汉时期的绳纹瓦片。2018年,我们组织大规模勘探,初步明确了遗址的范围和遗迹分布情况,共发现各类祭祀坑1400余座。”11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下站遗址项目负责人游富祥说。
2020年至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人员对下站遗址进行了3次主动性考古发掘。
“2020年和2022年的发掘,我们没有发现建筑基址,但收获了大量种类丰富的祭祀坑、祭祀遗物和建筑材料等。出土祭祀遗物的年代特征明显,据此可初步建立起春秋至汉代畤祭遗存的年代框架。2023年的发掘,我们又解决了下站遗址祭祀用玉的组合问题,并进一步完善了祭祀遗存的年代序列。”游富祥说。
3次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下站遗址各类祭祀坑99座,按形制和埋藏物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长条形坑,年代最早,属于春秋中期;第二类是长方形坑,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根据坑内埋藏遗物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牺牲坑、车马祭祀坑和模型车马祭祀坑;第三类是竖穴洞室型祭祀坑,洞室内放置模型车马,部分模型车配伞盖。
除牺牲、车马外,文献记载,“雍五畤”祭祀还使用“珪币各有数”。“珪币”为玉器等祭祀物品的统称。下站遗址祭祀遗物种类丰富,包括春秋时期的金、玉、铜车马器,秦汉时期的玉人、玉琮、玉璜祭祀玉器组合及大量铜质车马器,云纹瓦当、文字瓦当等建筑构件也大量出现。
游富祥介绍,下站遗址的祭祀坑数量庞大、内涵丰富,祭祀坑类型与祭祀遗物与血池遗址、吴山遗址具有较多共性,表明下站遗址与血池遗址、吴山遗址皆为畤祭遗存。《史记》记载,渭河南岸仅有一处畤,即秦宣公四年所设密畤,根据遗址出土“密”字陶片,考古工作者明确了下站遗址是“雍五畤”中的密畤。
下站遗址布局清晰,是目前发现的秦汉时期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国家祭天遗存。各类祭祀坑围绕中心建筑区规律性分布,年代相近、类型相同的祭祀坑之间无叠压打破关系,表明国家对“畤”的结构形制有严谨规划;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祭祀坑之间存在丰富的叠压打破关系。
“密畤使用时间长达600余年。我们将持续发掘研究,逐步建立并完善春秋至汉代祭祀遗存的分期年代标尺。”游富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