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杨露雅
11月5日,记者来到镇巴县博物馆,一进门就被悬挂在展厅正中央的蒿坪寺铁钟吸引。它不仅体积大,而且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南宋时期最重的一口铁钟。如果不是事先做过功课,很难发现一个县城里的博物馆会有如此重要的文物。
镇巴县博物馆有石斧、陶罐、陶仓、铜鼎、铜镜、古瓷器、古钱币、古钟等文物1000余件,为研究镇巴当地的历史风貌提供了重要物证。采访中,谈及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镇巴县博物馆馆长黄兴刚及工作人员侃侃而谈,对当地有如此多的珍贵文物感到骄傲。但谈到博物馆的人流量,大家坦言并不理想。
如今,博物馆游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常年一票难求,新晋“网红”汉中市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人气持续高涨。但博物馆热似乎停留在了大城市,许多像镇巴县博物馆一样的县级博物馆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缺少宣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乏资金等因素,阻碍了县级博物馆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打破困境,不少县级博物馆加强学习,积极求变,或开展研学活动,或开发属于自己的文创产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黄兴刚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们就计划开发文创产品,如今终于有了实质进展。“文创公司的工作人员来考察时表示,蒿坪寺铁钟上的飞天图案很特殊。我们打算以此为切入口,共同开发一批依托镇巴当地文物的文创产品,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让更多人关注到县级博物馆。”黄兴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