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镇馆之宝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8日
蒿坪寺铁钟
钟声悠扬传古今

蒿坪寺铁钟。

蒿坪寺铁钟上的飞天图案。

11月5日,镇巴县博物馆馆长黄兴刚在介绍蒿坪寺铁钟上的铭文。

扫描二维码了解蒿坪寺铁钟

蒿坪寺铁钟

姓名:蒿坪寺铁钟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南宋

出土地:汉中市镇巴县

年龄:近800岁

户籍登记时间:1984年

现住址:镇巴县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杨露雅文/图

在汉中市镇巴县,有一口铁钟——蒿坪寺铁钟。它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目前发现的南宋时期最重的一口铁钟。11月5日,记者来到镇巴县博物馆寻钟、访古,了解蒿坪寺铁钟的故事。

壹 古钟出深山

深秋,走进镇巴县简池镇蒿坪村,片片红叶装饰着这个隐匿于大山中的小山村。南宋时期,这里有一座福安院,院里有一口大铁钟。传说钟铸成之日,主持铸钟的僧人即将离开此地,临行时嘱咐众人,待他走远后方可撞钟,他走得愈远,钟声传得愈远,福泽愈宽。僧行十数里后,众人终于按捺不住,撞响铁钟。钟声越山岭、过沟壑,方圆十里都能听得清楚。

后来,福安院毁于战火,几经修缮改名为蒿坪寺。时至今日,蒿坪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了这口大铁钟。

“1984年,有群众提供线索,在简池镇蒿坪村蒿坪寺有一口年代久远的大铁钟。县上立即派人去调查,随即将这口古钟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镇巴县博物馆馆长黄兴刚一边讲述,一边拿出老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蒿坪寺只剩几间土房子和一位僧人。蒿坪寺铁钟就放在土路边,它背后是一大片玉米地。

蒿坪寺铁钟为南宋绍定二年铸造,钟体上部略收,下部放大。钟高2.25米,钟口呈波浪状,钟口周长4.27米,厚13厘米,重约6吨。

1988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专家又前往蒿坪寺对古钟进行研究。1989年,蒿坪寺铁钟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蒿坪寺铁钟虽已有近800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基本没有生锈,钟上的铭文和装饰清晰可见。这证明当时的铸造工艺十分高超。”黄兴刚说。

蒿坪寺铁钟钟体分3段,上段分为8格,其中4格分别铸有重臣千秋等篆书铭文,4格铭文之间用人物图案间隔;中段分为8格,与上段铭文相对的4格同样为铭文,记载了铸钟缘由、时间及相关参与人员;下段环铸山川、飞天、麒麟图案。

蒿坪寺铁钟最上面“趴着”神兽蒲牢。蒲牢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四子,形态如龙,头部两侧有一对锐利的尖角,背生双翼,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喜欢鸣叫。

“蒲牢造型的钟钮较为常见。相传,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害怕鲸鱼这种庞然大物。当鲸鱼发起攻击时,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把钟钮做成蒲牢的形象。”黄兴刚说。

贰 铭文道身世

“维大宋国洋州西乡县游仙乡马宗保,敕赐福安院修造……”蒿坪寺铁钟上的铭文讲述着它的身世,为人们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证据。

古钟上大量的铭文清楚地交代了它的使用地点、铸造缘由、时间、用途以及参与者等信息。铭文中出现了大量人名,包括寺庙的僧人、地方官吏等,人名前通常冠以其籍贯。

“古钟原存于镇巴县简池镇蒿坪村的蒿坪寺。根据铭文可知,南宋时期,这里属于西乡县管辖。铭文上的‘敕赐’通常代表此物为皇帝赏赐。目前,虽然没有其他资料证明这口古钟为皇帝直接赏赐的器物,但至少铸造古钟是官方认可且知晓的行为。”黄兴刚介绍。

纵览古钟上的铭文,“伏愿:天声大振,国祚无穷”“欲觉而闻敲去三边之宿瘴,如撞斯应警回大众之迷津”“祈求各家安泰”……都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祈求国家太平长久的大义,也有期盼个人生活幸福美满的小心愿。

“通过研究古钟上的铭文,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黄兴刚说。

铸造一口6吨重的铁钟,需要用到大量的铁,原料从何而来?古钟上的铭文提供了答案。

“目前,我们并未在蒿坪寺铁钟附近发现铁矿和冶铁遗址,所以有人推测这口古钟是在外地铸造完成后,运送至此。但古钟体量巨大,当时运输古钟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倾向于认为它是在当地铸造而成。至于原料问题,根据钟上的铭文可知,铸造蒿坪寺铁钟用的原料铁主要来自附近百姓的捐赠。”黄兴刚说。

早在钟作为礼乐器时,就有在钟上铸刻铭文的传统。那时,钟上的铭文主要用于记录某人的功绩,颂扬其美德。秦汉以后,钟不再只是作为乐器和礼器,人们对其材质和造型的要求有所降低。于是,钟开始越铸越大,铭文的发挥空间也越来越大,内容更加丰富。一些古钟上的铭文龙飞凤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现存的古钟铭文,除了常见的捐资人姓名和纪年等内容外,有些还记录了历史事件或某些重要信息,为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其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的铭文,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古钟上的铭文,对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学等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是历史文献的补充和参考。

“金石长不朽”,古钟上的铭文就像“身份证明”,记录着古钟铸造之初的相关情况,为人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叁 钟声传千秋

钟的历史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原是一种祭祀、宴享的礼乐器,如人们熟知的编钟。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正圆形的钟开始出现,并广泛出现在寺院里。这种钟被称为梵钟,也称大钟、洪钟。最初,钟多为青铜制,外形朴素,常刻有铭文,自六朝时代起多挂于钟楼。到唐代,出现了“有寺必有钟”的现象。

依据钟体的横截面造型,古钟可分为合瓦形钟和正圆形钟两大类。合瓦形钟流行于先秦,多为礼乐钟。正圆形钟流行于汉至明清,主要包括佛钟、道钟、文庙钟、朝钟、更钟等,有考古学家将其统称为梵钟或寺观钟。

钟的传声功能在传播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非常重要。因此,钟除了广泛出现在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人们用钟报时,或祈祷平安吉祥。此外,钟声也能起到集中警戒的作用。

“古钟从功能上可大致分为‌礼乐钟、‌朝钟、‌更钟、‌佛事钟等。曾侯乙编钟就是著名的‌礼乐钟,这类钟主要用于宫廷宴乐和祭祀。‌佛事钟与宗教有关,常见于寺庙中,蒿坪寺铁钟就属于此类。”黄兴刚说。‌

更钟‌用于报时警示,是节制民众作息的信号。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记载:“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东汉蔡邕在《独断》中写道:“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从材质上,古钟可分为铜钟和铁钟两类。《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钟高者铜质,下者铁质。”与铁钟相比,铜钟无论是钟面质量还是音色都更胜一筹。但铸造一口大铜钟成本高昂,于是很多寺庙转而用铁钟代替。有的工匠会在铁钟撞击处的口沿部分镶铸铜,既提高了音质,又节约了成本。

古钟的铸造方法主要有失蜡法和泥型法。用失蜡法铸造的大钟虽然精致、美观,但成本高,故只有少量重要的铜钟才全部采用失蜡法铸造。有时候,人们会将泥型法和失蜡法结合起来铸造大型铜钟,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控制成本。

“从现存的古代大钟来看,几乎所有大型铁钟和部分大型铜钟表面都有范缝的痕迹,这说明它们应该是采用泥型法铸造而成。蒿坪寺铁钟之类重达数千斤甚至上万斤的大型铁钟,常常采用地坑造型的方法进行铸造。”黄兴刚说。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急需大量铜钱参与商品经济的交易,加之铜钱外流、民间窖藏及私铸铜器盛行等原因,出现“钱荒”。于是,朝廷开始“铜禁”。加之当时佛教兴盛,寺庙数量多,对钟的需求量就大,但现有铜料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物美价廉”的铁钟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渐代替了铜钟。

“古钟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古钟的形制、纹饰、铭文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等的重要实物资料。”黄兴刚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