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十月十八日,华阴市黄河厂社区邀请医务人员到社区开展上门义诊活动。图为医务人员给老人测量血压(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孙鹏
“咚咚咚……”10月28日上午,华阴市电机厂社区独居老人迟淑芬家的门被敲响。来的不是别人,是老人非常熟悉的社区志愿者郭来红。
供暖季将近,电机厂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做安全检查。对于独居老人,大家有“额外”的任务: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送去过冬的棉衣,顺便帮助老人收拾屋子、代买一些生活用品和药品。
电机厂社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原是国有企业的职工生活区。2003年,电机厂社区划归地方,由过去的单位管理转向居民自治。
华阴市共有城镇社区16个。其中,像电机厂社区这样有50余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改制型社区有5个。这些社区大多远离城市,起初内部社会功能十分完善,自成一体,犹如一个“小社会”:院内一般都会有商店、学校、食堂、体育场,有保卫科、卫生队、维修队……单位管着社区几乎所有的事情。
随着岁月变迁,企业为适应发展需要纷纷改制,遗留的职工社区一度处于“尴尬”境地:不知谁来管、不知怎么管。电机厂社区居民王映民直言社区曾经的状况:“楼栋老旧,管理混乱,居民私搭乱建情况严重,水电供应不足,道路坑坑洼洼,环境卫生无人维护……”
电机厂社区现有常住人口450户、850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80%左右。社区虽由一家小物业公司兜底接管,每月象征性收取物业费。但因物业公司人员少、资金不足、服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如何让这些老职工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华阴市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作用,以“党建+网格化”为牵引,持续提升这类老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
聚焦“谁来管”,华阴市着力建强国企改制型社区班子,并按照“一社区一品牌”模式,指导各社区依托自身特点,建立起为民服务党建品牌,并不断夯实品牌载体,激活老旧小区治理“新动能”。
电机厂社区依托党委—党支部—党员包联楼栋三级网格体系,打造了“电小二”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分别以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党员、网格员、业委会成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5支为民服务队伍。
队伍建立起来后,很多事情大家商量着办、齐心协力办,难题迎刃而解:针对基础设施老旧问题,社区党委争取资金,对楼栋进行集中翻新和水电改造,开展私搭乱建整治,重整路面,安装太阳能路灯,改造社区体育场;明确物业责任,发挥业委会监督作用,加强对小区环境的清扫和维护;搭建“议事亭”“有事好商量”平台,发挥老党员作用,倾听民意,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
电机厂社区向北1公里的黄河厂社区,也在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路径。10月9日,华阴市黄河医院面向黄河厂社区60岁以上居民开展免费体检。
“部分老年人需要经常检查,所以我们与华阴的一些医院建立联系,定期开展义诊活动。”黄河厂社区党委书记李蕾说,服务3200多人的大社区,最重要的,就是找准大家的需求。
定期开展义剪、义诊,邀请老师为居民教授舞蹈、保健操等,发动有特长的居民组建“爱心维修队”,为大家免费维修……黄河厂社区打造“黄河红管家”党建服务品牌,并把党建同社区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惠民活动等相结合,成立了涵盖环境整治、为老服务、邻里帮扶、政策宣讲等方面的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不断提升家园环境,享受更加便捷多彩的生活。
9月25日中午,华阴市药厂社区工作人员在对独居并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孙宏安进行常态化探访时,发现孙宏安病重不起,遂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因送医及时,老人成功脱离危险。
华阴市动员各社区深入开展“千名网格员、连心千万家”敲门行动,重点针对空巢老人、伤残人员、精神障碍人员、家庭特困人员等群体建立信息台账,定期上门慰问帮扶。
社区从秩序混乱到井井有条,居民得到暖心服务,华阴市的国企改制型社区实现了华丽转变。黄河厂社区居民李西明感叹:“社区环境越来越好,服务更加多元,烦心事能够第一时间解决……虽然是老小区,但大家住在这里有很强的幸福感。”
华阴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华说,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指数。下一步,华阴将继续探索以“党建+网格化”推动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居民提供更优服务,让大家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