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从鲁新政每一次演出前对镜为自己勾画脸谱,到他倾注半生心血绘制秦腔脸谱;从鲁军奔走校园、社区宣传推广秦腔脸谱绘画,到不少年轻人走近、爱上这项非遗技艺并将它带到更多人身边……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我欣喜地发现,秦腔脸谱绘画这项古老而珍贵的非遗技艺,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中,正日益绽放新光彩、迸发新生机。这也让人们再次看到推动非遗传承背后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共同记忆。陕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孕育出众多极具特色且“各美其美”的非遗项目。如何推动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更好更长久地发扬光大?兴平市再次明确了答案——既要以匠心坚守留住文化之“根”,又要善用创新表达让非遗“活”在当下。
“生于斯,成于斯”的非遗,承载了先人的心血智慧。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底蕴,是其最根本、最珍贵之所在。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应有一颗敬畏之心,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浮夸、不变味、不盲目创新,要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与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珍惜它。守正,是传承非遗的第一要义。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传承非遗也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不断挖掘其内在的价值,持续赋予其新时代新的生命力。传承非遗,找到适应新时代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与生存方式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拓宽应用场景,探索多元融合,还是将其融入表演、文创、研学当中,只有努力尝试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创新创造,才能让古老的非遗跨越时空,焕发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