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陈志涛
10月28日,在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村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一排造型别致的泥塑吸引了几名游客驻足观赏。
“这些泥塑反映的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以下简称“西北民大”)初建时的情况。”讲解员石佩介绍,“当时,师生们锄草平地、搬砖打墙,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同时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有时,在室外放几个小方凳、一块黑板,就算是教学场地。”
尽管学校条件简陋,但从1949年到1953年,1.2万余名干部在西北民大接受培训。后来,大家奔赴西北各地,有力支援了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生政权建设。
“1949年,西北地区陆续解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适应新形势的干部队伍。为此,中共中央西北局将延安大学迁至西安,并改名为西北民大。”石佩说,为解决城内校舍紧张问题,当年开学后不久,西北民大就将校本部和二部搬到了高陵,直到1953年完成使命后搬离。
“在高陵的4年里,西北民大留下了大量红色印记。目前,我们走访了大量老学员及其家属,新征集了一批当时的老物件和书籍,等相关论证、审批手续完成后,相信会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参观体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馆长武栋说,从2019年开馆算起,已有超30万人次游客走进博物馆,追寻革命先辈奋斗的足迹,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是在高陵区工作生活的青年王思程常去的红色景点。“每次走进这里,了解先辈们青年时期的奋斗历程,我都会被他们的事迹所感染,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王思程说。
依托西北民大旧址,高陵区还在通远村建成全省首家以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养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展馆,并将区域内多个红色地标串联起来,加快打造集实地参观、现场教学、课堂授课、党性体验、实践锻炼等功能于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
随着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高陵区将红色名片越擦越亮,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近年来,红色资源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五明感慨。
“这几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渐渐变多。我们一方面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改造、美化和提升;另一方面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争取将游客流量变为村民的财富增量。”李五明说。
79岁的老党员王长财是土生土长的通远村人,对西北民大的故事非常熟悉。“当年,西北民大迁建,不少村民都参与其中。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西北民大,还给村子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这让我感到特别自豪。”王长财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