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8日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张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对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把脉定向。当前,陕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此,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陕西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和良好基础条件,应紧抓产业变革机遇,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陕西要充分运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等优势,从省情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切实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其对生产力的作用不仅在于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还体现为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的新科技质态,即具有革命性的创新。

陕西科技资源丰富,在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发展应用新科技,在前沿重点科技领域,提高跟跑能力,优化并跑能力,强化领跑能力。要特别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动能。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加大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应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在新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创新引领,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中的贡献度不断提高。陕西要在新科技上取得新突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从产业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的应用范围和场景,通过增强算力、优化算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陕西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要培育、发展和壮大未来产业,通过创新要素集聚不断丰富拓展新产品应用场景,逐渐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不仅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因此,陕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要立足省情实际,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精细研究,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更好把握新领域新赛道的新趋势新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要积极发挥优势,勇于探索适合本省发展的新路子。既要注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精准化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本省实际,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时度效,处理好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关系,根据先进生产力的成长路径和规律分类推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动态的,生产关系也要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宽新产业的市场准入,坚持包容审慎监管,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深入拓展陕西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的产业合作,加快建设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完善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等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培育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以“研发+制造+配套”模式增强陕西产业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要扩大大数据、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区域合作,优化创新产业的承载空间,研究国家超算中心、国家授时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产业化路径,增强陕西科教人才资源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牢记“国之大者”,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紧抓机遇,主动作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动能。

山海远阔,笃行不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新优势,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铜川市委党校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