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侯燕妮
近年来,自行车骑行热度高涨,在城市公路、乡村道路上时常能见到骑行者的身影。然而,一些骑行者安全意识淡薄,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酿成不少悲剧。
据统计,2023年,我国已有近2000万骑行者。“地铁太挤、开车太堵”“一公里不长不短,骑车刚刚好”,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今天,小而灵巧的自行车,成为短途出行的最佳伙伴。骑行也是一种爱好,去感受风的方向、生命的律动,越来越多的骑行小白“进阶”成骑行发烧友。
那么,如何拧紧“骑行热”的安全阀,避免风景成风险?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骑行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法律红线亦是安全底线。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年龄未达标的孩子,只能在人车分流且安全的空间内,在家长的陪同监护下骑行。另外,政府要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搭建面向公众的骑行安全信息平台,提高非机动车交通信息协同水平和动态管控能力。
交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规划,加快建设和完善自行车道网络,强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确保骑行者有足够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骑行。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统筹考量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等多方权益,寻找更优解,做好路权再平衡,让人们绿色出行的体验更美好。纵观国内各大城市,北京市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不少地方将骑行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较好满足了市民出行与健身需求,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让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骑行团体和俱乐部作为骑行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不妨发挥团队的凝聚力,通过组织安全知识讲座、骑行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骑行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倡导文明骑行的理念,当好安全“领头羊”。归根到底,骑行安全的关键在于每一位骑行者的个人自律。广大骑行爱好者自觉守法骑行、文明骑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任之举,也是维护良好骑行风尚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