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曹龙
在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文物古迹引人注目。兵马俑气势恢宏,华清池风物秀美,大雁塔庄严肃穆,古城墙灯火璀璨,就连坐个地铁都能顺便看看文物。
然而,我最喜欢逛的还是书院门。
书院门位于永宁门里的繁华地,紧靠明城墙。在高楼林立、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中,书院门像一位隐士,保持着质朴、沉静、笃定和从容。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条青石板街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商铺,可见关中书院、碑林等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融通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艺术与生活。
书院门因关中书院而得名。关中书院由明代理学家冯从吾创建,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著名书院。
冯从吾为官清廉,刚正耿直。史料记载,他担任御史时“巡视中城,阉人修刺谒,拒却之。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倾邪狡猾,累劾不去。从吾发其奸,遂调外。时当大计,从吾严逻侦,苞苴绝迹”。
后来,冯从吾潜心著述,先在宝庆寺讲学,后在寺东创建关中书院。天启六年,关中书院被捣毁,冯从吾郁愤成疾,于次年饮恨长逝。
冯从吾是明代关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融合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崇真尚简,敦本尚实,力斥浮虚。他认为“药玄虚之病者,在躬行二字”,提出了“学、行、疑、思、恒”五字结合的治学方法,并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这些思想主张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既注重主体又注重客体,既注重做事又注重做人,至今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进退之间本色不改,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养的就是这股浩然正气。这股浩然正气是家国情怀,也是民族精神,是济世之道,也是立身之本。
如今,走进关中书院,仰视着关西夫子的塑像,徘徊在数间允执堂之间,轻抚着清风中的翠竹,不由肃然起敬,顿觉浩然之气凛然,仿佛听到古圣先贤和莘莘学子的读书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中书院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于右任就是其中之一。于右任早年曾在关中书院读书,后来又在书院门居住,曾向碑林捐赠书法价值极高的三百多件西晋、北朝及隋唐墓志。于右任一生办学校、著诗文、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以人品论书品的传统,字因人废者不在少数。于右任可谓书品与人品俱佳,因此备受尊崇。
关于于右任的书法,我在网上欣赏过不少图片。有一次,在于右任故居,览其生平,观其书法,感觉无比震撼。不论是小字册页还是大字立轴,打眼看去,一股强烈浑厚的气息扑面而来。当年,罗振玉看到欧阳询《化度寺碑》的宋代拓片时说“甫一展观,精光射十步之外”。对,就是这种感觉。那一瞬间,我深切体会到,书法写的是胸中之气,笔墨是立体而有生命的,任何精美逼真的复制品都无法传达真迹的神韵和气息,好比蜡像和真人的区别。
我驻足在展柜旁,俯身观看,仔细体味那一笔一画、一提一按、一顿一挫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人格伟力、学识修为,像被一股巨大的磁力吸引着,久久不能离去。
文明的传承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口口相传有误传中断之患,简牍书册有毁损遗失之虞。为了让兼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汉字传得更久,古人找到了刻字入石的办法。这是原始的办法,也是有效的办法。
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把信息保存十亿年?”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碑林就是因珍藏了许多“刻字的石头”而著名。
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正式创建于北宋,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文化艺术宝库。
如今,一块块石碑,令人感慨动容。它们见证过古代中国的强盛,承载着泱泱华夏的文明。它们历经沧桑,跨越千载,抖落仆仆风尘,身负累累伤痕,静静地站在那里,向我们讲述着古人的智慧,展示着汉字的魅力,传递着文化的自信。
你看,魏碑墓志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方圆相济、点画纵横,风神朴茂、浑然天成;《圣教序碑》书圣遗墨、龙跃天门,历时廿载、一字千金;《皇甫诞碑》清劲险绝、法度谨严,孤峰崛起、四面削成,切金断玉、笔力千钧;《多宝塔碑》腴润端庄、秀美刚劲,简洁明快、清爽宜人,字字珠玑、盛唐气韵;《玄秘塔碑》结体精妙、似斜反正,方折峻整、傲骨嶙峋,挺拔俊秀、英气逼人……从这些石碑上,我读懂了文物的价值——它们可以让古今交融,可以让时空交错,可以永久地保存过去,可以深刻地影响当下,也可以从容地面向未来。
漫步在这条街上,古韵悠悠,人来人往,既有文化气息又有生活气息。两边的商铺古色古香,牌匾题字不乏名家手笔,或真或草,或婉转流丽,或苍茫古拙,为古街增色不少。
商铺门口可见天南海北的摆摊人,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有的世代制笔,随便打开一支,尖齐圆健,使转自如;有的擅长篆刻,青田石、寿山石、鸡血石一应俱全,大篆小篆任选,阴刻阳刻皆工,手法纯熟,立等可取;有的现场挥毫,写书签、写摆件、写扇面、写对联,私人定制,内容任选;有的侧坐吹埙,神情专注,其声悠扬,物我两忘。还有那一件件精美的古玩器具、一个个漂亮的文创产品、一群群身着华服的年轻人,共同见证着文化与产业的邂逅、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这么好的地方,去一次肯定是不够的,我每年至少要去十几次。每次逛的时候,我都忍不住买一点东西,总觉得买了笔、纸、字帖,自己的书法水平就能提高了。
夏天买几把空白的折扇,写上不同的内容,体会不同的感受。《兰亭序》让人感到惠风和畅,《秋声赋》让人觉得爽气西来,《将进酒》使人豪情万丈,《赤壁赋》令人心旷神怡。冬天买各式各样的对联纸,写春联送朋友和同事。他们都说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
昨晚下班后,提起笔、蘸饱墨,刚准备写字的时候发现纸不多了。我寻思着,这两天又该去一趟书院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