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在三秦大地看中国巨变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6日
一支歌的时代回响

9月9日,佳县学生在黄河岸边齐唱《东方红》。

本报记者 马腾文/图

一首曲子穿越时空的长河,从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走来,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心中。陕北民歌代表作之一的《东方红》,在大半个世纪后,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只是《东方红》,从《走西口》到《高楼万丈平地起》,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到《神仙挡不住人想人》……时光流转,陕北民歌与时俱进,许多具有陕北风情的经典歌曲应运而生。陕北民歌逐步演变成大众音乐。

陕北民歌延续着生命之火,也见证着时代变迁。

歌从陕北来

李有源故居在佳县佳芦镇张家庄村。就是在村里的一座小院中,农民歌唱家李有源找到了《东方红》的创作灵感。

“1942年,李有源依据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创作出了《东方红》。后来,在佳县采风的马可等文艺工作者回到延安,对《东方红》进行修改。”讲起李有源的故事,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讲解员游伟晶如数家珍。

《东方红》旋律简单好记,歌词深入人心,唱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东方红》从李有源的老家传唱到了延安。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在国难当头的时刻,生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一边挖掘民间文化遗产,一边赋予这些传统体裁以崭新面貌,让它们成为时代新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说。

《拥军秧歌》《打南沟岔》《翻身道情》《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首首陕北民歌的传唱,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变。

催人奋进的陕北民歌不仅飘扬在中国大地,还奏响在太空。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将《东方红》的曲调通过信号传回地面,让中国的声音“响彻太空”。

直到今天,这首歌还在不断被传唱。

金秋时节,是佳县一年中最美的时候。9月19日,李有源后人李东芳家院子里的苹果树长势喜人,投下阴凉一片。69岁的李东芳坐在树下,看着6孔崭新的窑洞和即将丰收的苹果,回想起当年爷爷创作歌词的场景,轻声吟唱起《东方红》。

唱响新时代

“春风吹过村庄,麦子扬起层层波浪。牛羊那个壮,高粱种在坡坡上。”秋日,悠扬的陕北民歌《黄土地上》在黄土地上唱响。

“回到故土,再次唱起熟悉的陕北民歌,心潮澎湃之余更有一种踏实感。”在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上,歌手王二妮说。

进入新时代,陕北民歌与时俱进,以《黄土地上》为代表的新编歌曲,唱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王向荣、王二妮等歌手还为《东方红》《黄河船夫曲》等经典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王二妮演唱的《东方红》,唱出了浓浓的爱国情怀,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对我来说,每一次唱《东方红》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王二妮说,“作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人,每年夏天,我都会到榆林、延安等地采风,对民歌进行改编,融入新时代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

现在,王二妮在新民歌《榆林美》中用“未来斟满幸福酒,黄土高坡已变绿洲”,讲述沙地变绿洲的奇迹。

变化,不仅发生在黄土高原。

曾经,歌词作者蕉萍用《唱支山歌给党听》为铜川煤矿工人发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新社会的热爱与向往。如今,煤矿塌陷地得到有效治理,采矿迈向智能化、无人化。从红歌到话剧,《唱支山歌给党听》把生态治理的新歌再次“唱”给党。

2023年9月,大型话剧《唱支山歌给党听》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伴着铜川往昔的“煤城”记忆,观众与演员一起穿越时空,探寻作者的创作历程,重温峥嵘岁月。从演员动人的表演和精彩的剧情中,观众真切了解了“煤城”的绿色转型。

截至目前,‌陕北民歌创作总数已达2.7万余首,因创作更开放、演唱形式更多元、传播途径更广泛、表演更专业,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9月6日晚,“歌从陕北来”陕北民歌音乐会(深圳站)在深圳大剧院上演,一曲曲熟悉的旋律让观众沉醉其中。

经典永流传

为了讲好《东方红》相关故事,从2005年至2021年,经过10余年的努力,佳县在全省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东方红文化产业园。该项目被列为榆林市“十三五”重点工程。

2021年3月,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和佳县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坐落在黄河之滨、佳县山梁,面向东方、迎接日出的东方红文化产业园拔地而起。

“东方红文化产业园已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黄河文化综合展示体验、黄土高原民风民俗体验、佳县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是佳县人气最高的旅游打卡地。”东方红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薛晓华说。

近年来,随着东方红文化产业园、陕北民歌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陆续开放,榆林巧借举办“非遗年会”“陕北榆林过大年”等文旅IP打造非遗品牌,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目前,榆林国家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达1633名,文旅融合再上新台阶。

为了保护、传承与创新陕北民歌,榆林市加大资金投入,为陕北民歌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每年市级财政预算非遗保护专项经费投入3000万元,其中用于陕北民歌传承发展的经费占比达15%。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黄土高原上绽放的一朵绚丽多彩的文化奇葩。在新时代,陕北民歌以音乐为符号,记录了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录了新中国建设的光辉历程,也记录了新中国气吞山河拥抱世界的博大胸怀。人们在歌声中聆听中国故事,共同感受推动民族复兴的豪迈情怀。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