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在三秦大地看中国巨变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6日
一座峁的石破天惊

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墙体(资料照片)。 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供图

本报记者 赵茁轶

沿着神米高速公路前行,便能抵达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岸的黄土梁峁。这里矗立着目前所知中国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构城池——石峁遗址。

1958年,在陕西省进行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峁遗址首次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2011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和神木县文体局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队,用脚步探寻这座“石头城”的历史痕迹,用手铲解开石峁遗址中深埋的中华文明密码。

石破天惊!沉睡数千年的石峁遗址一经发掘便引起举世瞩目:两次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看到考古队旗就有干劲”

自从1999年第一次踏上这个黄土塬,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时任石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的孙周勇就与石峁遗址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山路非常崎岖,狭窄的小道边就是沟壑。如果有牛车或者架子车过来,就必须有一方后退避让。”孙周勇回忆,“听1981年负责石峁遗址首次考古试掘工作的巩启明说,那个年代,他们必须自己携带食物去石峁。在遗址停留多久,完全取决于带的面粉够吃多久。”

受客观条件限制,考古队员在几处已经废弃多年的土窑洞里一住就是好几年。“用电不太稳定,手机也没信号。”孙周勇笑着说,“看到考古队旗就有干劲。”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石峁遗址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巨大的规模、多重的结构、宏大的建筑及大量精美的文物,显示出石峁遗址的社会功能早已超出了一般性原始聚落,应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石峁遗址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其主体内涵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3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气势恢宏,构筑精良。皇城台为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等文物。城墙上还发现了城门、马面、角台等中国最早的城防设施。

今天,石峁考古队的队旗仍在此高高飘扬。旗帜下,考古人正在用热情与决心复原这座宏伟遗址的面貌。

“这是石峁人的责任使命”

9月13日,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柳淳在石峁遗址例行巡查。他要查验遗址的地貌是否完整,是否有被盗掘的迹象等情况。

柳淳是渭南人,2016年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毕业后便扎根石峁。刚来石峁时,柳淳居住的彩钢房内还不时有蝎鼠横行。2017年起,石峁管理处和考古队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供水供电也得到了保障。

2023年11月29日,石峁博物馆开馆。作为保存展示石峁出土文物的主要场所,石峁博物馆共展出石峁遗址出土和石峁文化时期各类珍贵文物688件(组),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石峁遗址的考古成果和遗产价值。

开馆初期,由于讲解压力较大,各类公务和学术考察调研的讲解任务落在了柳淳肩上。柳淳说:“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这是石峁人的责任使命。”

曾经,柳淳的工作站距离外城东门址50米左右。外城东门址是石峁城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可以将内外城和核心区域一览无余。它也是石峁遗址第一处被全面揭露的重要遗迹,由内外瓮城、南北墩台、门塾等组成,是包括西亚早期文明在内已知的结构最复杂、面积最大的一处城门遗迹,被誉为“华夏第一门”。

8年来,柳淳已完成徒步文物巡查数千公里、各类调研讲解2000余次,每年待在石峁遗址的时间超过300天。石峁遗址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遍布着文物工作者的足迹。

石峁的故事仍在继续

8月28日,石峁遗址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李鹏步履匆匆。他要去归还游客丢失的手机。

李鹏的每个工作日都是忙碌的。“这里是我的家乡,石峁遗址的保护利用是我的使命所在,我甘心做最后一个下班的人。”李鹏说。

在石峁遗址,除了奔走在田野的考古队员,还有许多兢兢业业的后方保障者。

“从考古到后期工作,做好每一个细节是石峁人的要求。”李鹏说,“在做好文保工作的同时,我们希望能够挖掘石峁遗址更大的价值。”

2022年,石峁遗址顺利获批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下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石峁遗址,杨官寨遗址、芦山峁遗址先后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芦山峁遗址进行调查勘探。一代代陕西考古人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多项空白。

考古实证表明,5000多年前,陕西地区已从早期文明的萌芽阶段逐步进入区域文明的发展阶段,孕育了后世周秦汉唐深厚的历史文化。

蓝田人、龙牙洞等的发现,使远古人类的面貌清晰可见。李家村、姜寨、杨官寨、石峁等遗址的发掘,构建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寨沟、辛庄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商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神秘面纱。周原、丰镐、梁带村、刘家洼的发掘,为阐释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提供关键依据。咸阳城、秦始皇帝陵考古,揭示了秦帝国的繁荣与强大。汉唐帝陵考古,将汉唐风华一一重现。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让稀世珍宝再现真容。

“我省考古工作者率先提出‘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工作原则,探索总结出‘大范围调查、大面积勘探、小面积试掘’的大遗址考古工作方法。”孙周勇介绍,陕西考古人正积极推动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深度融合,形成中华文明探源的陕西方案。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