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9日
白露微凉秋万里 鸿雁南飞情可寄

白露。 魏杰刻

陕西眉县龙源国家湿地公园里的“蒹葭姑娘”。

本报记者   孙亚婷文/图

红花半落燕归去,白露满山叶飞坠。9月7日,白露。进入仲秋,天气渐渐转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的解释是:“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节气后,昼夜温差变大,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会遇冷凝结成细小的露珠,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上。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露珠看上去晶莹剔透、清纯无瑕。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滴滴明澈的露珠青睐有加,文人墨客的吟诵描摹比比皆是,“甘露”更是被视为祥瑞之物。与白露相关的物候现象、民风习俗等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鸿雁传书   情真意切

民谚有云:“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白露之后,对气候极为敏感的鸿雁开始成群结队振翅飞翔,踏上前往南方的漫长迁徙之旅。人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赋予了鸿雁南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鸿雁是忠诚与信使的象征,是秩序与团结的典范,代表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不畏艰难的志向。

9月2日,西安博物院“西博造物”文创店里,李女士精挑细选了一款“鸿雁折枝”书签。书签下方挂着的一只清新灵动的“大雁”,让她爱不释手。

“这枚书签的灵感源自馆藏文物——唐代的鸿雁折枝花纹银盘,采用了文物盘底中心的纹饰,枝繁叶茂、牡丹盛开的花丛簇拥着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雁。大雁在空中飞翔,雁尾高高翘起,双目闪亮,仿佛在奋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又或许是在呼唤自己的伴侣。书签十分精美,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专员杨泽华说,“馆藏文物中拥有鸿雁纹饰的还有元代玉鸿雁等。”

“鸿雁传书”是一个美丽的典故。当它留在刻有纹饰的器物上,留在文人墨客的文字中,那份越过千山万水、带着温度的思念更显情真意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月夜忆舍弟》里诉说对兄弟的思念之情。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流落秦州(今甘肃天水)。进入白露节气,寒气渐浓,入夜,边塞的戍楼更鼓声、孤雁的阵阵哀鸣声传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寂凄凉。在诗人心中,故乡的月亮始终明亮、温馨。想到与兄弟因战乱分隔各地,音信不通,生死难料,一股深深的忧虑和无奈涌上心头。全诗格调沉郁哀伤,动人心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笔触细腻、意象生动,表达了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与离愁。荷花已谢,竹席生凉,她独自泛舟于湖中,想要排解离愁别绪,望见大雁行行南归,自己却还未收到丈夫的书信。盼望着,思念着,虽然身处两地,但她相信与丈夫的思念之情是相通的。

清露盈盈、鸿雁南归,诉不尽离愁别绪……

蒹葭苍苍   秋水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描写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景象的古老歌谣,反映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秋风瑟瑟、白露凝霜这一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极富浪漫色彩的歌谣一直为人传诵,其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

9月3日,秦风故地、渭水南岸,陕西眉县龙源国家湿地公园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三两游人沿着河堤路往东骑行,水边郁郁苍苍的芦荻随风摇曳,蜻蜓低飞在铺满荷叶的池塘上。向北望去,一尊身着汉服、手捧芦苇的女性锻铜雕像十分引人注目。骑行者停下来拿出手机拍照,在亲水观景平台休息片刻,又继续往东行去。

“这里是渭河百里画廊眉县段的蒹葭台景点,是以《蒹葭》的意境为蓝本打造的游憩主题景点,体现了‘周韵秦风、中华古卷’的文化意象。”眉县文化和旅游局旅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解萍阳介绍,“隔池相望的雕像是我们借鉴秦砖画和汉陶俑特点设计的‘蒹葭姑娘’。”

“蒹葭姑娘”亭亭玉立,身边碧水环绕。那个在水之湄、若即若离的伊人仿佛出现在眼前。

两千多年前的爱情绝唱令人心醉。今时今日,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沣河生态景区内,以诗经文化为魂建设的诗经里小镇带人们重回那片诗意的土地。琴棋书画礼,诗酒花茶香。在这里,国风广场、鹿鸣食街、关雎广场、小雅书社等一系列与《诗经》中的景象相对应的建筑和景观古朴典雅。身着古风琴服的琴师在中国古琴博物馆现场演奏《蒹葭苍苍》,河畔凝结着露水的蒹葭在晨雾中轻舞的画面宛若就在眼前。

酿饮醪糟   醇香清冽

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为了迎接和适应季节的变化,民间有祭禹王、赏菊花、吃龙眼、喝白露茶等习俗。我国很多地方还有酿饮米酒的传统。

米酒是一种低度数的传统酒类饮品,富含营养、有助消化且能提神解乏、促进血液循环。与米酒相似,醪糟也是以粮食为原料经过发酵制成的饮品,气味醇香、清甜软绵、耐饥止渴、益脾健胃。徐杨醪糟制作工艺还被列入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咸阳兴平、西安临潼以及渭南等地的醪糟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尤为出名。

关于醪糟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传说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召集工匠修建茂陵,其中便有吃米饭长大的人。因工程浩大、夏日炎热,他们就摸索制作出了醪糟这一营养解暑、不怕放置的食物。如今,醪糟的吃法日益增多,可以加上牛奶、鸡蛋、枸杞、桂花等食材制成佳肴,或是冰镇,或是加热,广受人们喜爱。

9月3日一早,兴平市明凯醪糟厂的工人就开始忙活。他们将发酵40多个小时的原汁醪糟打包装罐。

醪糟厂负责人田选民介绍,醪糟制作工艺基于传统的酿造和发酵技艺,包括选料、淘洗、浸泡、热蒸、冷浸、拌曲、发酵等工序。整个过程不只是原料的简单混合,蒸米的火候、拌曲的温度与均匀度、发酵的季节与时间,以及手与器皿的洁净程度等,都考验着醪糟师傅的制作水平。

“所谓‘一米二曲三师傅’。我们用辣蓼花和米粉发酵做醪糟曲,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按一定比例加入蒸熟降温到35摄氏度左右的东北圆江米。用到的辣蓼花是传统米酒酒曲的制作原料,也叫酿酒草;东北圆江米也是最为优质的糯米。我们注重原料的质量,所以醪糟的风味很好。”田选民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