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9日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宋薇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民族音乐这一传统音乐形式迸发生机活力,涌现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中国韵味的音乐精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瑰宝。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守精神独立性。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对本民族的文化源流、文化精神、文化演进规律和文化发展趋势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搞清楚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独特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明确本民族文化源于何处、何以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着力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艺术的发展既需要继承传统,也需要锐意创新。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彰显中华美学精神,蕴含独特文化基因。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为人们所喜爱的优秀作品。从古至今,文艺的发展无不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努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创造出更多与时代结合、与生活结合的音乐精品,用丰富多彩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与“发展”犹如文化繁荣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我国民族音乐资源丰富,绝大部分的民族音乐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依旧有一些民族音乐面临失传的危机,一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音乐人的教学教授,传播范围相对有限。要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赋能蓄势,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民族音乐文化薪火相传。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传承、发展,都必须培养观众群体。要重点加强基层文艺实践,让更多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观看话剧、音乐会、戏曲等艺术表演,从而创造出民族器乐和民间乐种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中国民族音乐经久不衰、代代传承。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奔腾不息的文明江河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的身后是五千多年来的光荣与梦想,我们的前方是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反映当代社会现实、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道德风尚、推动社会发展。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以科学理论指导艺术创作,筑牢思想根基,坚守艺术理想,提升道德修养,自觉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彰显崇高价值、蕴含美好情感的作品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了解人民群众的劳动艰辛、关心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捕捉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要打开视野、拓展思维,拥抱新技术、搭建新平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文明养分、吸纳培养人才,创作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并推向海外,更好在民心相通、互学互鉴中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