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8日
讲述文物里的浪漫故事
——评《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博物馆》

路索

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颗宝珠,带着独特的异域风情,历经千年风沙,不褪其色。

提起敦煌,最受人追捧和向往的是莫高窟,是那斑驳损毁又魅力永存的飞天壁画、彩塑雕像、文书经卷;敦煌,还有被游人念念不忘的鸣沙山、白马塔。除了这些“热门”符号,还能说起敦煌一二独特之处吗?

《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博物馆》这本书,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敦煌,丰富、醇厚、包罗万千。这本224页的书介绍了敦煌独特鲜活的历史遗址遗迹和敦煌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承载了敦煌的历史风情,用文艺范十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敦煌特殊的自然环境、重要的地理位置、多样的民族民俗、复杂的历史进程、伫立在大漠的历史遗址遗迹以及大量珍贵文物娓娓道来,文笔独具风格。书中还有敦煌博物馆研究员提供的文物和遗址的大幅高清彩色插图,通过全幅或者拉页的方式,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了敦煌历史文化的魅力。

这本书最难得也最出彩的一点是,一个遗址一个单篇,一个文物一段文字。每个单篇配以对应的遗址文物图,在介绍方式上详略得当。讲遗址,便从地理位置、气候人文讲起,再讲历史建置与沿革,最后落脚到当代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的成就或者意义上,逻辑清晰。讲文物,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物形制规模、样式材质、出土地和出土年份,简明扼要,使读者对文物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讲文物的历史容易陷入枯燥、深奥、艰涩难懂的困境。这本书很好地规避了上述问题,从基本信息带出古籍记载,佐以史料却不限于史料。虽有古籍引文,但紧跟其后的是用讲故事的语言对引文进行翻译和解构。比如,讲“《风雨诗》简”,书中先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绚烂,再将文物上的文字进行展示。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见视兮风非沙。从恣蒙水诚江河……”读者读到这些文字,容易产生不明所以的感觉,毕竟汉朝和我们相隔多年,写在竹简上的这首诗的背景也无迹可寻。不了解前因后果的读者,自然不能读懂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但是,本书在讲这个文物的时候,诗歌原文后紧跟文字解读:“2253号敦煌汉简,乃东汉前期屯田戍边的佚名士卒即兴创作的一篇无题汉赋。谏赋以戈壁大漠诡怪气象为对象来写景状物抒情,苦涩、牢骚而不失豪放,通篇贯穿个人身世之感、时事生存之惑,真实反映了西陲边塞戍卒艰辛的军旅生活。品察该简牍遗文,形式上以‘兮’字为衬,通篇句句押韵,语言上丰辞缛藻、大肆铺陈,艺术手法上体万物之情、穷极声貌的夸张。因此,从文学史文体嬗变的角度看,该简牍遗文当归入汉代小赋。”

解读专业而不失文艺气息,使读者在感受千年前竹简诗词的同时,又获得了诗歌鉴赏的审美体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百年来,无数游子浪客途经阳关,吟诵此诗。关于“敦煌两关”(阳关、玉门关),关于大漠孤烟与戍边寂寥,关于沙漠中缓缓而行的西域客商,敦煌总有说不尽的浪漫故事。这些故事,被浓缩在一片片竹简、一张张文书、一个个模制花砖中;这些故事有着浪漫的文物名称:墨书麻纸、一棵树烽燧缉令简、《紫薇垣星图》和《占云气书》……这些文物带着解不开的谜团,被《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博物馆》徐徐诉说着。

翻开这本书,读者仿佛置身于洒满斜晖的戈壁上,那汉代长城烽燧的一角,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细细吟诵。读者又仿佛亲身走过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看历经黄沙打磨的烽燧,在夕阳中熠熠生辉。翻开这本书,摩挲着一张张文物图片,铜鸠杖首静默地摆在敦煌博物馆里,看起来单薄却令人对权柄望而生畏;托山力士被刻画在砖上,高举着坚实的臂膀,将当年美好的愿望承载。“河图洛书”“紫薇垣星”,千年前,古人的浪漫已经触及宇宙,在漫天星河中,占卜或祈愿,将希望寄托在未来。

人,因知来处而通达;文物,因载历史而珍贵。来去之间,远望敦煌,飞天的曼妙身姿依然魅力无穷。在飞天之外,在一本小小的书中,敦煌将珍宝用心捧出,送给世人,留给未来。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