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1日
用脚步“绘制”文物地图

8月11日,铜川市宜君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二队队长陈宁宁向记者介绍文物普查情况。

本报记者 王志辉文/图

“您好,村里的历史遗迹有哪些,您知道吗?”8月11日,铜川市宜君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二队队长陈宁宁带领队员走进彭镇薛塬村村委会,向村民询问文物线索。

“好多年前听说村里有,都记不清了。”一位村民说。

由于路途遥远,当日7时出发的陈宁宁一行人8时30分才到达第一个目标村落。“文物普查工作十分不易。队员们在各个村来回奔波,有时一上午都难有收获。”陈宁宁告诉记者,参加文物普查以来,“记不清”“没有”是从村民口中听到最多的词,“但是村民非常热心,听说是文物普查队的,都会积极帮助。”

“我想起来了,村中的一个墓碑可能是文物。”在陈宁宁的追问下,一位村民终于想到一条文物线索。

驱车约10分钟,穿过茂密的玉米地,小心翼翼地从山坡上一点点往下走,陈宁宁一行人来到了一片杂草丛生的林地。经过一番寻找,普查队员找到了村民所说的墓碑。

陈宁宁说:“在野外考古,经常会遇到马蜂、毒蛇、蜘蛛,我们每个队员手中都拿着棍子,一方面登山时比较省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打草惊蛇’。”

翻开墓碑,队员们拿起刷子清理碑上的泥土。飞虫不时爬上墓碑,队员们早已见怪不怪,轻轻用刷子将飞虫扫开,继续查看上面的文字。记录下墓碑的坐标、外形和墓碑上的文字后,普查队员与村民作简单告别,赶往下一个目标村。

尽管工作繁重,但在听到有文物线索时,普查队员们的脸上总会浮现出兴奋的神情。走到宜君县尧生镇石板川,陈宁宁指着野外的一对石桅杆向记者介绍:“这对石桅杆是当地王氏家族所立,是功名的象征。石桅杆下是王氏家族的墓地,上面的两个石斗十分难得。如果没有当地人做向导,在山沟沟里走三天三夜说不定也找不到文物。”找到文物的那一刻,队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当日14时许,天气闷热,汗水早已打湿了普查队员的衣服,长长的玉米叶、带刺的灌木让不少普查队员腿上、手上都有了伤口。走完了起伏的山路,普查队员都筋疲力尽。此时,一天的工作才刚完成一半。

“回来以后,我们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文物的坐标、形状、图片需要上传至数据系统。为确保后续工作正常进行,不少文物还需要大量的文字说明。”陈宁宁介绍。

走进生活区域,记者看到,几名普查队员正在整理资料。随着键盘的敲击,一件件文物的坐标及其他信息被录入系统,形成一张文物地图。一旁的地上,普查队员收集来的陶瓷碎片被分类摆放。陈宁宁介绍:“这些大大小小的陶瓷碎片中,有底、有口的都有一定的考古价值。我们需要归类整理这些有价值的陶瓷碎片,为后续文物修复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焦伟博来说,参与文物普查是他特殊的第一课。焦伟博告诉记者:“尽管工作艰辛,但是队员们没有退缩。通过这次文物普查工作,我学到了许多文物鉴定知识,增长了见闻,大有收获。”

今年5月,铜川市召开“四普”工作会。6月24日起,宜君县“四普”工作队分4个分队在全县展开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300余处,发现新增文物点多处。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